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出让金收入腰斩 土地财政何以为继?

日期:2022年07月09日 07:07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佚名


【导读】 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土地市场表现和支出结构不同,或使土地财政低迷对不同地区基建影响不同。即使后续土地出让收入出现边际改善,考虑到三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近九成投向征地和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剩余收入也可能较难明显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想要破解地方财政收入的难题,当务之急或是加大转移支付、省统筹基建投资等。

(文/张志峰 编辑/马媛媛)犹豫的不只是购房者,还有开发商。

截至目前,已有半数城市完成了第二轮集中土拍。尽管各个城市普遍放松了对于开发商的资金要求,让利房企,然而结果并不似想象中那么美好。

易居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百城土地成交金额为11300亿元,相比去年下半年下降了50%,相比去年上半年下降了55%。

也就是说,土地市场如同新房市场一样,难逃腰斩命运。

中建系成隐形霸主

从拿地房企来看,大型央企与部分地方国企占据压倒性优势,民营房企除扎根杭州的滨江与绿城之外,几乎“躺平”。此外,如广州地铁、武汉城建等地方城投公司首次在拿地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指院发布的房企上半年权益拿地排行榜显示,央企华润置地权益拿地392亿元,金额与民企滨江并列第一。

但二者拿地区域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在京津冀地区权益拿地177亿占比45%,大湾区亦斥资80亿,占比20%;滨江投资区域则100%全部集中在长三角,其中约有9成位于杭州一地,将区域深耕做到了极致。

地方国资房企中,厦门建发一枝独秀,以349亿元权益拿地额跃居第4位,且布局相对分散,表现出极强的逆势扩张劲头。

相较之下,传统头部纯民营房企碧桂园、龙湖等仅偶有拿地,更有超过9成民营房企上半年拿地金额为0,表明其现金流并不宽裕,未来可能面临无房可卖的境地,或被迫退出房地产开发市场。

而混合所有制房企如万科、金地、绿城等,由于背靠国资,拿地金额已经仍相对较高,但同比去年仍下降60%。

值得一提的是,旗下囊括中海地产、中海宏洋、中建东孚、中建玖合、中建信和等多个地产平台的中建系成为隐形霸主,权益拿地金额达到711亿,而另外三大央企华润、招商、保利合计拿地金额也才835亿元。

城市分化进一步加剧

分城市来看,杭州和上海是仅有的两个上半年土地出让金破千亿城市,分别为1426亿元和1078亿元,同比去年仍分别下降26%和17%。

这已经是土地市场表现较好的两个城市,而克而瑞监控中的37个一二线城市整体来看,上半年合计出让金额为8034亿元,同比降幅为51%。其中,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这一数字仅有277亿元,同比降幅达到70%。

三四线城市则更为糟糕,纳入监控的63个城市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共3266亿元,整体降幅为64%。即便如温州、绍兴、盐城等经济总量表现较好的长三角热点城市,土地市场交易规模也均缩水超过7成。

即便步入7月份,从刚刚结束第二轮集中土拍的重庆来看,情况也未见好转。

数据显示,7月6日,重庆第二批集中供地共推出12宗含宅用地,仅1宗摇号成交,另外11宗全部底价成交,成交总价136.7亿元,整体溢价率低至0.5%。较首轮进一步走低。

至此,已有厦门、福州、北京、青岛、合肥、苏州、武汉、宁波、杭州、重庆等10个城市完成了2022年第二轮集中供地。相较于首轮,除流拍率因地方国资兜底而进一步下降之外,无论溢价率还是房企参与积极性均无改善。

在此基础上,不同量级城市间分化进一步加剧。

在房企的城市选择上,聚焦高能级、聚焦核心城市的投资策略愈加明显,如万科、越秀、绿城等本就注重一二线的企业,均表示将继续聚焦核心城市的土地资源;而部分以三四线为主的碧桂园、美的等,也在针对性的提出逐步退出低量级、低能级城市,布局高能级、确定性更强的城市。

业内普遍认为,上半年在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下,新房市场再受重创,楼市销售普遍承压,导致房企流动性压力进一步趋紧。而下半年土地市场热度能否恢复,地方城投、平台公司的“托底”或因开发能力、或因资金能力等,并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还是取决于民企融资与销售能力的恢复。

财政收入不足难题待解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土地市场持续遇冷不仅关乎房地产行业,更重要的是,长期依靠土地财政的各地政府骤然陷入无钱可用境地。

例如日前信阳、郑州推出的“以房票取代安置房”政策,尽管引发大众不少争议,但却迅速被温州、宁波、南京、宜兴、丽水等超过20个城市效仿。其背后主要因素就是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提到土地财政,不少人认为其推高了房价、养肥了部分企业,因此持否定态度。

但在行业人士看来,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有利推手,早已成为与各地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数据显示,2020年,地方土地出让相关税收近2万亿元,占地方一般财政的20%;而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近8.4万亿元,对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贡献高达93%。同时,土地资产亦常作为贷款抵押物,帮助地方城投平台贷款融资,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时至今日,人人皆知不能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却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在如今土地财政低迷、地方收支缺口巨大的时候。

因此,即便至今看来效果并不明显,但全国各地稳地产政策依旧层出不穷。特别是针对土拍市场,一方面通过降低地价、增加供应面积、放松预售价来让利,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供地政策、降低房企拿地的资金门槛。

有机构统计显示,根据二轮供地中已公告的16城数据,供地数量和金额分别增加了10%、5%,供地面积则增加了23%。

其中,青岛本次供地27宗,增加69%;供地面积和金额达到了上一轮的3倍;南京也成供地大户,挂牌44宗地,起拍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56亿,比上轮增加了183%。

从单价来看,16城平均每亩单价降至1632.1元,较上轮供地降幅达到了15%。

同时,不少城市土拍政策均有所调整。如西宁土地竞买保证金由100%直接降至起始价的20%;广州取消竞自持阶段,达到封顶价直接摇号;上海、北京、苏州等多地均延长了尾款或补偿款缴付时间……

不过,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土地市场表现和支出结构不同,或使土地财政低迷对不同地区基建影响不同。即使后续土地出让收入出现边际改善,考虑到三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近九成投向征地和拆迁补偿等成本性支出,剩余收入也可能较难明显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

赵伟表示,破解地方财政收入的难题,当务之急或是加大转移支付、省统筹基建投资等。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9.8万亿元、直达资金达4万亿元,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与财力下沉或可减轻地方财政收支压力。

同时,省以下财政改革推进,省内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等或亦可缓解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难题。长期来看,土地财政或不可持续,未来财政改革核心或在于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财权事权匹配等。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91781c22.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出让金收入腰斩 土地财政何以为继?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47) 热点(2611) 新闻(13022) 国际(5128) 娱乐(4385)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3) 音乐(2082) 民生(3612) 行业(265) 财经(1592) 股票(355)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49)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5)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750) 观点(1010) 房产(1087) 汽车(27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1) 展会(4) 数码(207) 足球(222) 体育(1060) 教育(1357) 高校(1617) 法制(2150) 军事(550) 游戏(255) 小说(379) 美女(18681)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3)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