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增加年轻人收入、减轻生活负担着手,还是从修改婚姻法,降低男女法定结婚年龄着手,都值得探索。培育年轻人积极的婚恋观,让更多人认识到婚姻的美好,同样不必可少。
“如果不能为你所爱的人提供一个家,宇宙就没有什么意义。”刚刚去世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这样说。
而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在好友婚礼上表达对婚姻的困惑:“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是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恰好霍金也客串过该剧,上面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谢耳朵的回应吧。
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重要的公共议题,近期有关初婚年龄推迟的讨论,就登上了网络热搜榜。据媒体报道,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而2012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29.6岁,2015年32.4岁。不仅是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的初婚年龄也一再推迟。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六条,将我国男女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周岁,以优化人口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张国刚看来,理由有三:1.法律上规定年龄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义为“成人”。2.从医学上来说,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3岁到29岁,一对夫妻如果要生两个孩子,女性最好在30岁之前生育二孩。3.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都在18岁或18岁以下。就在前几天,生育率不振的日本,通过法案将男女结婚年龄由之前的男18岁、女16岁,统一为18岁。
今年两会上,“结婚”“生孩子”的话题被热议。如果说“延长女职工生育产假”、“对二胎家庭实施税收减免政策”、“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等建议,直指提高全社会生育意愿,从而提高人口出生率、延缓老龄化,那么,降低维持了38年之久的“男不得早于22岁,女方不得早于20岁”的法定婚龄,则将解决问题的触手延伸到了青年男女的婚恋环节。
确实,《婚姻法》的上一次修改,还是在2001年。虽然计划生育仍是基本国策,但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和“全面二孩”的推行,对法定结婚年龄,特别是“晚婚晚育应予鼓励”这样的规定,确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当然,要提高生育率与婚恋率,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简单来说,提高生育率是经济问题。为什么很多夫妻不愿意生小孩、二孩?主要担心有两点:一是生育后无法保证现有生活品质不下降,二是无法给小孩符合预期的生活。归根结底,是担心“钱不够”。
而婚恋问题则不同。诚然,很多适龄男女不愿意走入婚姻,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但到今天,性质已经发生转变。
在这其中,城市青年男女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某问答平台500多万浏览量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了?”里,点赞最多的观点认为,单身者在感情、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财产分配、职场晋升、家庭关系等方面拥有更多自由和话语权,而结婚则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全面失守,投入与产出、风险比失衡。概括地说,不结婚我可以过得很精彩,结婚我可能过得很凄惨。所以,我为什么要结婚?
与城市男女追求物质与精神独立的“主动单身”不同,农村青年找对象难,则是受困于天价彩礼、性别比失调、外出务工带来的异地分居等现实问题,可视为“被动单身”。
近一两年,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正从个体选择、家庭期待,逐步上升为国家社会层面的宏大命题。从去年团中央和各地团委的“帮年轻人找对象”,到春节期间央媒对农村地区男青年找对象之难的调查,正如网友所言,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感受到了“来自最高级别的关怀”。
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从增加年轻人收入、减轻生活负担着手,还是从修改婚姻法,降低男女法定结婚年龄着手,都值得探索。当然,从社会层面而言,培育年轻人积极的婚恋观,让更多人认识到婚姻的美好,同样不必可少。
遇到合适的人,就努力去爱,勇敢结婚吧。《生活大爆炸》里,对婚姻“无感”的谢耳朵,最后也向艾米求婚了。
(原标题:法定婚龄降至18岁?不如想想为何年轻人不愿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