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里的《万历十五年》
回到《人民的名义》这部戏。经过百年的奋斗与反思,这个时候中国新潜水艇式三明治的中层及其制度中已经加入了“经济技术进步”的元素,官僚集团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推动了汉东省乃至整个中国实力和竞争力的突飞猛进。然而万历十五年“官场”的文化价值观也同时存在,与社会底层脱节滋生社会不公的危机也没有解除。在“赵家”治下三十年的汉东,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万历十五年“官场”的问题却也慢慢变得越发无法忍受。这些在汉东的“问题生态”里的主要成员高玉良、李达康、陈岩石、易学习身上都有体现。换个角度说,这些人物“人格化”了汉东三明治结构里的机遇、挑战、问题、成就。这些元素的冲突在《人民的名义》里戏剧化为人物冲突。
高玉良可能是其中最好分析的一个,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官员的特点。赵家三十年里,高玉良的政绩谈不上出众,却靠着传统官场的揣摩上意、妥协、和为人处事的学问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过了政绩突出的李达康。高玉良的成功里有很多的冠冕堂皇的道德诡辩,然而这些冠冕堂皇矫饰的是其团队的权斗、自私自利、甚至违法乱纪伤害人民的事实 — 正如万历年间的官场。在《人》剧里,高玉良对《万历十五年》的理解之浅— 竟无法识别小高的“学识”面具,忽视前妻在明史问题上的权威。高玉良的悲剧正是《万历十五年》所描写的悲剧。
然而汉东毕竟不是万历年间,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的糅合体。如果说高玉良代表的是赵家三十年汉东政治生态里“传统“的部分,李达康、陈岩石、易学习这更反映了这个生态里当代的成分和矛盾。李达康和高玉良同为“赵立春体制”里的中流砥柱,李所代表的是其中间积极发展经济的一部分。李达康没有像高玉良的拉帮结派,自身甚至也不追求权势和财富。李达康的价值观念是执着的发展第一,但并不注意甚至有意忽略其队伍的腐败问题与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那么“李达康思维” 对应的是官员贪腐和带病升迁、人民利益被牺牲、以及在反腐高压下的懒政问题。这些问题在其手下的与“面包下层”直接接触的官员身上都有所反映,和高玉良的问题一样 — 官僚集团腐败和自利导致的犯罪与人民的隔离。
《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对于汉东的“发展病”开了两个药方,分别由两个人物代表。李达康的“过错” 在剧中由两个人物为其更正,陈岩石和易学习。陈岩石和大风场改制事件所体现的的“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所强调的人民在政策设计初衷和改革成果分配上的核心性,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能避免社会问题和腐败问题。易学习作为“李达康问题”的解,反映的更多的是“党的自我监督”的制度。易学习在剧的尾声里直接指责李达康“就成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因其“眼里只有经济只有政绩”,换得是李达康的暴怒和不解。作者直言“同级监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因为李达康这样任性强势的一把手是“体制的必然产物”,也算是对未来实行“李达康和易学习的内部自我监督”困难性的感慨。全剧以陈岩石去世和侯亮平对此的感悟为终,也许也正是想说反腐和经济发展的根本还在于“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