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熟悉又陌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日期:2016年06月23日 10: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袁贻辰

一名90后眼里的南京大屠杀:熟悉又陌生

 参观者在参观纪念馆 阮忠/摄

一名90后眼里的南京大屠杀:熟悉又陌生

 纪念馆外雕塑 阮忠/摄

一名90后眼里的南京大屠杀:熟悉又陌生

 档案墙 阮忠/摄

□每隔12秒,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 这意味着,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

□许多参观者在夏淑琴“家”外,隔着窗户默默地擦眼泪,“至少那一刻,南京大屠杀不再只是课本里那个冰冷的30万数字,而是一个个的个体在那场浩劫里的遭遇”。袁志秀说。

□我又何尝不是“和平时期的笨蛋”呢?除了满腔的恨意和冰冷的30万,我又对战争了解多少呢?

我决定去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看一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触发这趟寻访的是一条微博。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日本熊本县发生6.2级地震,网上一片嘲讽,纪念馆却在当晚出人意料地发了一条祈福微博:

“侵华战争时,由熊本人组建的日军第六师团和第一零六师团均是侵华主力,其中第六师团更是南京大屠杀元凶。而今晚,我们想告诉你日本熊本县日中友好协会的故事:他们二十多年来坚持每年来我馆吊唁遇难的南京同胞……此刻,我们挂念着日中友好协会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

其实,这个选题在我接手以前,已被足足搁置了一个多月。新闻翻新的速度太快了,在我都快忘记这条微博时,男领导标志性的高亢嗓音又冒出来了,“听说来纪念馆参观的外国人中,人数最多的是日本人。”

有一根心弦被拨动,自己似乎触到了一个和“手撕鬼子”“金陵十三钗”“满屏鲜血乱喷”不一样的历史时空。

开往南京的高铁上,学了3年文科高中加4年文化产业本科的我,拼命调动着自己关于南京大屠杀残存的记忆,却发现空空荡荡。

4个多小时过去了,脑子里依旧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30万。

“12秒”与30万人

走进纪念馆之前,我一直在想:30万人是什么概念?

30万,或许是把地铁车厢挤成沙丁鱼罐头的上班族,又或是当年和自己“争夺”全省5000个一本名额的四川老乡。

我从未想过,这个数字会以一面墙的形式出现。

那是一面高12.13米、长20.08米的档案墙,踮起脚尖大概也只能触摸到第二排的位置。密密麻麻的档案夹塞满了黑色的档案墙,随手取下一本翻开,上面写着姓名、年龄、家庭情况,以及死亡经过。

这面足以挡住人全部视线的墙,有一万多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及幸存者资料。把这一切看完,至少需要一个月。

可纪念馆保管研究处副处长袁志秀说,相比30万的数字,“这里并不足以展陈所有的资料”。档案墙已从地下一层直插地上一层,甚至撑满了整面墙壁,也只放得下1万多人的资料,还有更多的遇难者资料,无法展现。

许多来自以色列的参观者会在这里久久停留,不愿离去。他们很少有人看得懂中文,但抚摸着那些白纸黑字,眼泪总会一下子涌出。因为,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也有这样一面档案墙。

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卢彦名曾到访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馆内一处玻璃地板下,摆放着成百上千双鞋子,鞋子尺码不同、造型各异。唯一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从灭绝营的尸体堆里扒出来的。

叮咚,叮咚,拥挤的纪念馆里,水滴落下的声音异常清晰。在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纪念馆的一个角落,每隔12秒,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墙面亮起一盏印着遇难者遗像的灯,幽蓝色的光随即熄灭。

如此,循环往复。一张张五官不同、年龄相异的面孔挨个点亮,再挨个和黑色的墙面融为一体。

提起南京大屠杀,谁都知道有30万遇难者,可很少有人清楚,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这是“12秒”的设计初衷,“让30万遇难者的遭遇回到每一个个体的遭遇”。

那一刻,30万变得那么具体,又那么心痛。

我在“12秒”前站了好几分钟,脑子里一直是自己做过的种种规划,20岁当记者,30岁周游世界,40岁关注养生,似乎生命本该拥有七八十年的绵长,而非炮火里那般脆弱。

来自美国的飞虎队成员的儿子麦克唐纳先生站在这里,闭上眼安静地听了两分多钟水滴声,事后他说,在这些叮咚声中,他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目睹了中国人遭受了什么样的苦难”。

30万同样是一个个家庭的劫难。

在展厅地下一层的逼仄空间里,我很难去忽视那一排排低矮的平房。透过窗户望去,卧室里横七竖八躺着几个已经“死去”的大人,隔壁的屋子,两个小女孩蓬头垢面,脸上尽是黑色的污渍,她们缩成一团,小心翼翼地扒拉着家里仅剩的锅巴。

这是南京大屠杀时,幸存者夏淑琴和妹妹真实的经历。 屋外的屏幕中,如今年过八旬的她依然在一遍遍讲述自己的经历。

许多参观者在夏淑琴“家”外,隔着窗户默默地擦眼泪,“至少那一刻,南京大屠杀不再只是课本里那个冰冷的30万数字,而是一个个的个体在那场浩劫里的遭遇”。袁志秀说。

表现战争的残忍,不一定要用血腥的场面。在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安妮日记》黑白照片中,安妮两只手交叠放在桌上,嘴角弯着,露出少女青涩的微笑, “比起血腥的场面,这样的微笑更让人难受。”卢彦名说。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玻璃墙柜,不见血腥的照片和影像,却放满了数不清的首饰和眼镜。它们都是从集中营带回的,器物的主人已无法探知年龄、性别、成长环境,唯一知晓的标签是“已死亡”。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黑暗甬道里,我打算继续前行,却差点儿打个踉跄。仔细一看,才发现地面是起伏不平的。讲解员许晶晶告诉我,不平坦的路也是设计这个场馆的理念之一,因为在那个年代,有关战争的一切,“都是压抑而坎坷的”。

“这些手印是谁的啊?”

在展厅起伏不平的空间里,纪念馆把有限的一部分空间留给追求和平的日本人。

日本女教师松冈环因为日本教材里缺了南京大屠杀,自费来纪念馆参观。在这里看到的“另一场”战争,促使她采访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施暴者。

通过一本《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步兵连队第一机关枪中队战记》,她挨个给上面的日本士兵打电话,只要对方还健在,她即刻动身前去采访。

“你不是日本人!” “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情,这个身高不到1米6的小学教师,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背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出发。她曾在两天内接到日本右翼势力130多个威胁电话,还有人到她学校散发传单,说她收了中国人的钱,该被开除。

青年摄影师宫田幸太郎,瞒着爸爸6次前往南京拍摄幸存者照片。在日本举行的摄影展上,日本右翼媒体来势汹汹质问他:“都说了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了,你怎么还办这样的摄影展?”

这些年,来纪念馆参观的日本人很多,出版的书籍和举办的展览也不少,可让纪念馆日语翻译芦鹏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场一群日本老人搞的漫画展。

那场展览名叫“日本百名漫画家忆停战日”,参展的漫画来自一群漫画家,追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那一天”自己的所见所想。

团队临行前的新闻发布会,日本右翼媒体疯狂攻击召集人石川好,“日本人受伤的心怎么能展示在南京人的面前?”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览这些漫画,这样的胸怀你有吗?”石川好回答的声音颤颤巍巍,语气却“坚定有力”。

一个个头发花白的漫画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不会原谅自己”,但这些老人“坚持要去中国”,他们在腰上裹了白色带子做好了“以死谢罪”的准备。

我本以为,错落的地面会把我彻底引向悲凉和仇恨里。就像过去十几年来,我接受的教育那样——一提到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鲜血淋漓的屠杀场面。

可纪念馆的某些地方,却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它是战后几十年一些日本人的行动,更有一些“看似无关轻重”的历史细节。

比如,那一面记录了上百双手的手印墙。红色的凹槽里,那些苍老的手印有的变形到像鸡爪,有的纤细瘦弱到如同一个幼儿的手,这是纪念馆工作人员跑遍了全国几十个省份后,采集到的抗战胜利老兵的手印。

我把手放进去试图触摸,却发现那一双双变形、衰老的手,几乎没一个能装下我这双略显婴儿肥的手。

一旁的讲解员说,有老兵的遗属一遍遍抚摸手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哭得却像孩子似的。

还有小朋友问爸爸:“这些手印是谁的啊?”

年轻的父亲一把抱起孩子,父子俩的手交叠在一起抚摸手印,“知道吗?就是这些人,用他们的双手赶走了侵略者。”

几代人在这个历史时刻重叠,像极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画面。游行队伍里,穿着旧式苏联绿军装的老兵走在最前面,他们头发花白、拄着拐杖。

跟在后面的,是年轻的俄罗斯人。他们都是老兵的遗属,父辈已破损泛白的衣物套在身上,父辈的遗像揣在怀里。广场响彻手风琴的声音。

在那个纪念胜利的日子,这更像一种无声的警示。

“我们是胜利者,也是受害者。展示战争的代价,不是为了点燃仇恨,而是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再不能让战争发生。”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那一刻,战争不再是我脑海里坚船利炮的对抗,也不是血海深仇的愤怒了,我对它的理解更复杂、更多元了。

“为什么这些日本人一定要来中国?”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日本人一定要来中国?”

“宫田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照片?他父亲是侵华日军吗?”

“松冈环为什么一定要采访侵华日军?她没想过放弃吗?”

我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一个接一个砸在芦鹏身上。他想了想,跟我讲了一个关于“笨蛋”的故事。

宫田幸太郎全家都和侵华日军沾不上边儿,相反,他的父亲是钢铁公司的社长,热爱摄影的他是不折不扣的日本“富二代”。只是因为几张摄影班同学拍摄的、有关“二战”幸存者的照片,这个浓眉大眼的日本帅哥从此掉进了这段历史,“一发不可收”。

他看到了一段陌生却真实的历史。

一次,喝到微醺的宫田向芦鹏吐露了自己的苦闷,他说自己就是个“和平时期的笨蛋”,“我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和平,却从没想过,战争是什么,历史是什么”。

这一点儿也算不上危言耸听。拼了命也要来中国参展的日本漫画家森田拳次,几年前看到一份问卷调查:在日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人已占总人口的七成。

对他来说,这是漫画展一刻也不能等待的原因,“熟悉那场战争的一代人都已步入高龄,如今的人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那时的事情简直像假话似的。”

108位漫画家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把自己对于战争最深切的感受,赤裸裸地展示给中国人:

战败前的日本,是“一片片热得似乎能烤着眉毛的焦土,焦土上是很多烧死的尸体”;

是“空袭警报激烈鸣叫的声音在头顶上昼夜不停地轰鸣”;

是“那时的青年没有活得久一点的奢望。也从未想过能活长久”。

是“大家都被战争弄得团团转,我一个人只敢默默去想到底哪儿不对劲儿……”

所以,战败对很多人意味着解脱,哪怕这些漫画家在当时不过20岁出头。“每天都是‘生或者死’的心情,能从那样的心境获得解放我太高兴了。”“8月15日尽管令人觉得羞耻,但也是捡回性命的日子。”

此后的几十年,这些逐渐衰老的漫画家们一直努力地反思战争。漫画家泉昭二在8月15日当天,看到一名青年军官自杀,还有少年飞行兵接受不了战败,开着飞机一头扎进了太平洋。

当时只有13岁的他,在60多年后写下:“这些人大概是情何以堪的心境吧,不过至少也该在那之后活上3天,冷静思考一下,不必白白舍弃年轻的生命……我重新在思考着军国教育之可怕。”

在森田拳次眼里,这场漫画展“无论如何也要来到中国”,因为躲过战祸延续生命至今的每个人,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会成为指向和平世界的路标。

听完这段故事,我在想,我又何尝不是“和平时期的笨蛋”呢?除了满腔的恨意和冰冷的30万,我又对战争了解多少呢?

似乎,我只能像电视新闻里不停说着“抗议”、“严重抗议”的人,之后依旧上我的班、打我的网球,过着小确幸的日子。这样的“和平时期的笨蛋”,只有我一个吗?

在纪念馆的参观者中,曾有中学生指着曾参与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的黑色法袍问,“那是不是日本人穿的牧师服啊?”

尽管,纪念馆已经入围外国人知晓江苏标志性地点的前3名,可依然有许多普通的欧美民众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二战”还有亚洲战场。

前不久那场更换南京大屠杀课文的热点事件,也让我收获了不少“同类”。语文出版社撤掉温书林所写的《南京大屠杀》,消息一出,很多网民声讨“怎么能更换南京大屠杀的课文”,我一股火儿蹿起来,也顺手点了个赞。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替换该篇的张纯如写的《死里逃生》,也是在写南京大屠杀。

发布祈福熊本的微博也颇有意味。熊本县士兵屠杀南京百姓是不可否认的,但日本熊本日中友好协会几乎每年都到纪念馆忏悔谢罪也是真的,他们植树、诵经、手绘呼唤和平的紫金草,甚至从养老金中抠出资金邀请幸存者赴日证言,更是真的。

“20多年的友好往来,几乎年年相见,如今遭遇天灾,我们表达善意的问候,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我们要铭记历史和国耻,我们也要祈愿和平,而非宣扬仇恨。”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再厚重的历史面前,人性的力量都不能被遮挡。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14705c28.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内容导航】
第1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2页:鸠山由纪夫的签名
| |
评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熟悉又陌生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578) 热点(2616) 新闻(13087) 国际(5163) 娱乐(4439)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99) 音乐(2082) 民生(3663) 行业(274) 财经(1616) 股票(36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5)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4) 医学(354)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98)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89) 社会(9795) 观点(1016) 房产(1098) 汽车(28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2) 展会(4) 数码(208) 足球(222) 体育(1067) 教育(1367) 高校(1637) 法制(2176) 军事(550) 游戏(257) 小说(515) 美女(18959)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