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戴眼镜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要是有人说,自己的孩子、亲戚、朋友、邻居里都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基本上就是在吹牛。
戴眼镜的,首先得配眼镜。而提起配眼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字——贵。
既然眼镜很贵,那在配眼镜的人看来,眼镜行业自然属于割韭菜的暴利行业。江湖上流传一句话:20元的眼镜,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
按照现在的行情,超过1000也算不上离谱。
关键是,这把镰刀谁也躲不过去。
1
躲不过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眼镜是真真正正的刚需。
不说学校里上学的学生,就是成年人,谁也不可能整天顶着几百度的近视在大马路上晃悠,更别提很多人还要开车什么的,不戴眼镜太影响生活了。
而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市场又显得格外宽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报告,中国近视人数达到了6亿,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而根据2020年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中国近视人数已经达到了6.6亿,发生率为47.1%,基本上等于一半中国人都是近视眼。
这还是有年龄大的人中和了一下。在卫健委的数据中,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至于大学生直接超过了90%。
现在大学里要是谁没有戴眼镜,基本上算是天赋异禀了。
而且这个数字的增长速度那是相当的快,2016年中国的近视人数是5.4亿,到了2020年就增加到6.6亿,一年有3000万人变成近视眼。
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李玲团队估算,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中国的近视人口将达到9.6亿,约等于3个美国的人口。当然,这只是保守估计。
想一想,整整3个美国那么大的刚需市场,说不赚钱恐怕谁也不相信。
这一点从国内迅速增加的相关企业注册数就可以看出来。2022年,中国与眼镜相关的企业数量超过了180万,仅仅2021年就多出了51.79万家。
当然,正常人配眼镜也接触不到后面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在跟眼镜店打交道。前几年曾经有统计说中国大概有31000家眼镜店,但实际数量应该远大于此。
在普通人看来,成千上万占据繁华路段的眼镜店,都在等着自己乖乖去送钱,然后趁机狠宰自己一顿。
关于眼镜暴利和坑人的争论,就算没有二十年也得十多年了。2008年,一篇《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排名第一的是房地产,紧随其后的就是眼镜行业。
当然,正常人最大的疑惑是:你这镜片是金子做的还是镜框是金子做的?
真要算成本的话,很多时候眼镜的成本甚至不如一杯奶茶。2008年,青岛的刘先生在3·15的时候联系媒体反映:“一副镜架进价80元,到了眼镜店售价变成千元左右!”这位刘先生自己干了10年,退出之后直接反手一个举报,也是相当有意思。
按照他的说法,眼镜的售价跟进价相比,直接翻了10倍,很多所谓的“品牌”和“生产厂家”都是从江苏丹阳进货,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来卖,“即使是正规眼镜生产厂生产的眼镜,其镜框和镜片的成本也不会比丹阳生产的眼镜高很多,这是镜框和镜片的生产材料决定的”。
翻10倍还算是良心的。像是北京潘家园眼镜城,很多进价只有十几块钱的镜框,能直接翻50倍,“记忆钛合金的眼镜框,航空级的材质,眼镜框永远不变形,抗压抗弯曲”。
这么高的科技含量,收你500不算贵吧?
实际上,就算十多年过去,眼镜的成本也没有增加多少。镜片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元到50元,而镜框贵一点,通常在30元到80元之间。80元的镜框,就是纯钛镜框之类比较高档的产品,除了材质之外,这80块还包括了人工的抛光工资和电镀成本。
有买过类似材质镜框的人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当时掏了多少钱。
除了进价和卖价之间绝大的“剪刀差”,配眼镜的时候很多人最不满意的就是乱要价了,也就是卖高卖低,大家各凭本事。
2015年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项调查,44.8%的受访者认为不同商家之间收费标准差异太大,30.8%的受访者觉得卖家漫天要价。
配过眼镜的人都知道,你进到一个店里询问眼镜价格,卖家一般会表示可以打个折。如果顾客还价态度坚决,店员可能还会进一步优惠,理由通常是“店里这两天在搞活动”之类的说辞。
最终究竟多少钱成交,就看买卖双方的博弈了,“标价200多元的眼镜,几十块钱也能卖;标价600至800元的,卖200多元就成;标价1620元的,300多就能出手……如果卖价更高,说明你本事强”。
很多顾客被忽悠多了,反而觉得打折多的商家才是厚道人,“别的店为揽客能打三折,甚至更低,如果我们家没水分,顾客反而认为享受不到折扣,不买账”。
但是要说眼镜店老板都发财了,他们自己肯定不同意。
2
前面说的十几块钱的镜片镜框卖到几百甚至上千,只能说是眼镜行业毛利润非常高。
就拿比较常见的博士眼镜、明月镜片来说,这些品牌在招股书里写得明明白白,自己的毛利率通常都在70%左右,最高甚至能达到80%,如果是电商渠道,那利润率直奔90%以上去了。
问题是,有几个消费者会直接跑到生产镜片的工厂配眼镜?而眼镜的价格,就是在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加上去的。
眼镜在工厂生产出来之后,要经过总代理商、省级代理商以及眼镜店,才会被消费者买到。总代理商先加价150%左右,然后代销给省级代理,省级代理再加个100%,铺货给眼镜店。到了这里,成本20多块的眼镜已经涨到了100。
之后,眼镜店会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再涨个200%到300%。只不过这就没有固定标准了,毕竟,就算卖到1000也算是“行情”。
眼镜店也不觉得自己太黑了,毕竟人工费、房租、水电等各种开支都要自己掏,而且眼镜店往往都在繁华地带,成本就更高了,用行内的说法就是:开贵铺,卖贵货,三分货,七分租。
这些开销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仅如此,这个链条上几乎所有成本都要算在眼镜价格里,包括请代言人的钱,“除去一些国际品牌因为本身的高端定位需要聘请大牌明星拍摄广告之外,你可以看看现在在电视或是平面媒体上出现的国产眼镜品牌,都会邀请品牌代言人……加上包括多媒体、平面媒体的各种渠道宣传等等,这些推广宣传费用都会平均摊派在每一副眼镜的最终销售价格上面”。
所以消费者掏的钱里面,大部分都跟眼镜本身没什么关系。
当然,企业做生意总要考虑成本问题,毕竟谁也不会赔本做买卖,但有时候合理不合理就不好说了。
前面我们提到,眼镜店里的加价全凭本事,那我要是加价少点,走薄利多销行不行呢?不行。
2013年8月,在武汉开连锁眼镜店的童连水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被供货商集体封杀:“因为我不能按照同行业同行的价格体系来执行商品的销售价格,所以我被行业集体封杀,尤其是高端镜头供应商,他们显然把我拉进了‘黑名单’。”
他在西安一家分店开业时,因为广告中打了某品牌折扣,代理商带人直接砸掉了店外宣传牌,“为了震住场面,我在一家刺青店边文身边跟他谈判”。不仅如此,武汉也有不少同行要花钱找人“教训”他,甚至有人打电话恐吓他。
这架势看着跟深仇大恨差不多了,“那段时间出门我都带包石灰粉在荷包里作防身之用,担心有人报复”。
童老板觉得害怕很正常,因为之前不是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2005年12月22日晚上9点半,眼镜直通车总经理周乐正从重庆西计大厦后门出来, “刚出来不到100米,就见两个人跑过来,手里还拿着什么东西”。两人跑近了,周乐正才看清他们手里提着的是一尺多长的刀。
躲避不及的周乐正,全身被砍15刀,后脑颅骨骨折破裂,肋骨、脊椎等多处骨折,双手肌腱被砍断,被医院连着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
在被袭击之前,周乐正刚刚来到重庆进行考察,11月26日第一家店开张,28日中午就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称“价格太低”,还警告“要小心,否则搞死你们”。这样的电话,他们一共接到了超过100次。
经过半个月抢救脱离危险的周乐正回忆,被袭击时自己身上带的1万多元营业款并没有被抢走,更让他怀疑对方就是被同行指使进行报复的。
所以就算有眼镜店老板想要降价,也会受到经销商和同行的双重压力。
在童老板接受采访几个月后,发改委对众多眼镜品牌价格垄断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而且处罚金额也不算少。至于这些眼镜商有没有收敛,相信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判断。
至于很多国外品牌,在原材料和技术上的垄断让它们更是有了要价的底气。比如目前高折射率树脂的原材料供应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而国产品牌在认可度方面更是被甩了几条街.
当然,这些年也有不少人开始在网上配眼镜,并且发现价格比线下眼镜店便宜太多。互联网会跟冲击其他行业一样,对线下眼镜店造成摧枯拉朽的冲击吗?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这样的迹象。
在很多眼镜品牌的财报中,电商渠道所占的比重往往在10%左右浮动,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想想也正常,配眼镜是非常私人化的消费过程,每个人的近视程度、散光大小、瞳距甚至脸型都不一样,在网上配眼镜很容易遇到不合适的情况,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去眼镜店配眼镜。
除了层层加码和严格控制的价格,更大的问题是,消费者花了钱之后,并没有得到相匹配的服务和产品,比如说验光。
国内的验光师可以用稀缺来形容。2012年,有学者对湖南省验光行业进行统计调查发现,湖南省约有4000家眼镜行,长沙地区约有600家眼镜行。按照行业要求,平均每家店需要拥有2名验光师;也就是说,长沙地区的验光师应该约有1200名。而实际上整个湖南省的高级验光员仅有40多个。
根据调查,湖南省90%的视光行业从业人员没受过专业培训,全省二级以上医院眼视光中心98%以上被没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人员承包。直接结果是,部分地区眼镜装配不合格率高达60%以上。
这个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瞿佳教授曾提到,我国需要约30万视光学医师,但目前统计下来,全国合格的视光学医师仅有3万。
那么全国这么多眼镜店,到底谁在给消费者验光呢?很多时候,就是培训了两三个月的验光师傅,甚至是销售人员。用店老板的话来说,国内的验光师“不被认可,工资不高,带销售任务”。
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大品牌的店里可能会好一点,但在遍布全国各地的眼镜店里,基本没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就跟眼镜价格一样。
有些店招验光师甚至不要求专业技能,而是要求员工“认同企业文化”.
所以,普通人配眼镜贵的原因主要是,整个链条各个环节把包括请代言人、代理商抽成、房租水电全都一股脑算到了眼镜上面,同时各个品牌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利润,严格把控眼镜店的销售价格。而比较小的店铺,老板和店员自由发挥起来,价格就更没谱了。
更让人难受的是,你花完钱之后还不一定配到合适的眼镜。如果你戴上新眼镜之后不舒服,老板往往会淡定地拍拍你的肩膀说:“新眼镜戴上之后头晕很正常,你适应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