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远离孔乙己 别活成自己嘲笑的样子

日期:2023年03月19日 14:43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晨枫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他没有考上秀才,但懂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他的一笔字写得不错,但也没有多少别的本事。他喜欢就着茴香豆喝口小酒,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更不愿意体力劳动。没钱了会偷鸡摸狗,有一次被抓住后一顿痛打,腿打坏了,爬到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顿酒后,再也没有出现,“大约……的确是死了。”

鲁迅的辛辣笔触勾勒出一个无用但自以为是的穷酸书生,抨击了科举害人,也揭露了无情人生。但据说在现在,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发现与孔乙己产生了共情:

“上学时光觉得孔乙己可笑,没想到如今‘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竟是我自己。”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工厂)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

谁都会有点情绪,“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孔乙己文学”也是。如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有很多因素。粥其实没有变少,但是僧迅速增加,而且僧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其实是好事。

僧多是因为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口味挑剔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糊口,而是要事业与生活并重。这本来就是发展的目的,但发展也是有苦恼的,有选择本来就是苦恼。

孔乙己的悲剧不在于读过书,而在于没有弄明白读书、成就与劳动、谋生的关系。

读书的目的是长本事、修身养性。长本事的目的是能做有用的事。要是读书不能学到有用的本事,读书目的的一半就没有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的三观,能够直面人生世事。要是只会怨天怼人,抱怨没人给机会,读书目的的另一半也没有实现。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既没有学到有用的本事,也没有建立健康的三观。他的悲剧不是读书人的悲剧,而是做人的悲剧。他的悲剧与读过书有关,但不是因为读过书而造成的。吃饭养人,但吃饭也能噎死人。吃饭噎死了,过错不在于饭,在于人。

在孔乙己的时代,读书能学到的本事大抵是经世济民。但经世济民最终不是靠书里学出来的,是靠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在现在读书能学到的本事就太多了,列举不过来了。中国教育成功与否是热议的话题,但中国教育无疑是培养出大批人才的。不说各行各业的状元,父母、老婆甚至子女乐于唠叨的“你看人家……”,就是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成功人士。哀怨的只是“我”没有成为成功人士的一员。

据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也是一样。成功的人都是一样的,落魄的人各有各的落魄。但这首先要看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落魄。必须说,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最大的落魄绝对不是去工厂打螺丝。劳动是美丽的,自食其力是美丽的。在任何时候,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绝不丢人,更不是落魄。

成功之外不都是落魄,这中间还是有很大的灰色区域的。在某种灰度的灰色区域不是气馁的理由,这只是迈向成功的过渡。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生活中的现实。即使是成功人士,也往往不认为已经实现了成功,还是在“比落魄要好得多,但离成功还差一步”的境界。另一方面,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接近成功”、“还不那么成功”过来的。要是没有实现完全的成功就是落魄,那就永远不可能实现成功。

我谈不上成功人士,但拒绝落魄。在读博结束后,正好遇上经济萧条,找不到工作。我修过电脑,卖过电视机。艰难的时候,心爱的汽车养不起了,但又舍不得卖掉,只好停了保险,偶尔偷偷地开(牌照还没有过期,否则没保险续不了)。有时卖掉一个大电视机,拿了几个钱的佣金,和妻子一高兴,到隔壁中国饭店吃一顿,自己慰劳自己。女儿还小,只有送到上海给爷爷奶奶带了。这段时光肯定谈不上自鸣得意,但也从未觉得低人一等。后来有机会了,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一干就是30年。

回首往事,这肯定算不上人生高光,但也不是低谷,因为我结识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在学校里看不到的社会,懂得了生活的复杂性,懂得了人的尊严来自于自食其力,来自于在其位谋其事,而不是高人一等。事实上,人是没有“等”的,我们真是生来平等的。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人就无所畏惧。我能够从艰辛中走过来,我就不怕失败,再来一遍,我还是能走出来。

当然,深陷密林中的时候,难见青天白日,但青天白日还是在密林之上的。建立健康三观就是为了在难见青天白日的时候,坚持信心,坚持乐观,坚持进取。

据说现在考研很热门。考研是好事,当年我也考研了。但这和读大学一样,如果以求知和深造为目的,是好事;如果以此为求职途径,尤其是期望路那头的“黄金屋”,可能会失望。这只是从大学毕业卷到研究生毕业,一方面竞争的人少了,另一方面“合适”的就职岗位也减少,并不解决问题。保持孔乙己心态的话,这只是把棉布长衫换成绸长衫,但长衫还是长衫。在心态上,还爬上了更高的高脚凳,更加下不来了。这样的考研不是上进,是回避,回避是没有出路的。

在另一个极端,有人会以读职校为耻,这是不对的。职校不应该是卢瑟的地方,大学也不高人一等。大学教育和职校教育当然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领域,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职校对应的是技工,大学对应的是工程师,研究生对应的既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工程师。

技工、工程师、科学家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不管从观念上,还是待遇上,都不应该被陈腐的级别观念所束缚。远的不说,在工业界,技工的特点是从经验出发,对从细微的到灾难性的现象做出经验的和反应式的应对。他们对于日常的例行复杂操作烂熟于心,大难临头时不慌不乱,按照复杂的步骤沉着、熟练地应对,与同伴和跨专业技工有效协调。我对有经验的技工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过程迹象里及时捕捉到各种蛛丝马迹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是高年资技工,很多年轻干练的技工,看着毛头小伙丫头一个,但干起工作来,判若两人。说白了,在我熟悉的过程工业里,控制台操作工就好比大型民航客机的飞行员。

他们的责任和影响实际上也不亚于民航飞行员。大型化工厂或者过程装置爆炸的话,威力轻易相当于战术核武器,不管从死伤还是环境危害,后果不亚于飞机坠毁。印度博帕尔化工厂、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都是震惊世界的例子,小一点的例子人们一般都不知道。简单地说,大化工少了中层管理,至少可以靠惯性继续运行好一段时间;少了工程师,也可以继续运行个三五天十来天;少了操作工,一天都不行!据说在中国,他们在待遇和受到的尊重方面还与他们的责任和技能不完全对称,但这是在改的,已经有很多高兴聘请高级技工的新闻了。

另一方面,从白领、金领注重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方面来说,他们下班后,就是“八小时以外是我的自由”,除非生产线上有紧急情况,半夜抓人回去增援,基本上就不用为工作上的事情操心了。说起来,这和急诊室医生、护士一样,下班以后就真是没事了,所以学医的有一些人还就喜欢干急诊室。

工程师这从分分秒秒的日常操作中解放出来,着眼于以天、星期、月甚至年为单位的长期动态,从长期、缓慢或者突然的变化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改进机会,探索改进方法,也是一样的。问题和机会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偏离现状,只是向坏的还是好的方向的差异。

工程师和技工的“工具箱”也不一样。技工相对依赖经验和试错式的摸索,工程师也需要经验和试错,但更多利用某种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增加系统性,减少盲目性。但到了深水区,没有理论了,经验也不管用了,该试错还是只有试错,。这时工程师和技工紧密配合,前者密切观察方向性的变化,后者密切观察任何不好的苗头,随时准备出手处置。

在工业实践中,高级技工的收入应该与中级工程师相近。高级工程师待遇更高,这是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影响面更大,而不在局限于一时一地。待遇与责任相对应,这份待遇并不是因为学位或者“长衫”,而是因为经验和实战战绩。

科学家则着眼于未知,从已知出发,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但这些新东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还是要通过工程师和技工。

但不同的眼光和着眼点是互补的。有了工程师的训练甚至经验,到生产线上干技工,其实有异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也成为更加有效的沟通纽带。我在工作中就碰到过这样的。既有“披着技工外皮的工程师”,也有“披着工程师外皮的科学家”。他们特别能干,特别受到器重,待遇也相应提高。我认识一个这样的技工,在加拿大养老金制度改革(这个话题说来话长,简单说,就是在2020年底前退休和2021年初退休,一次性拿出养老金而不是按月支取的话,交税差别很大)时退休了,但人还没有出门,公司立刻把他全职请回来了,重新开始下一段全时雇佣关系而不是合同工,工资、福利照旧,养老金重新开始计算,一天都没有耽误。他不是唯一的一个,我认识的就有至少4、5个。同一个公司里,工程师里只有两三个有这样的待遇,科学家里一个都没有,还有好几个“劝退”的,因为这时公司内部也在精简人员。

从技工“跨界”到工程师的也有,比较少,最大的原因不是学习能力或者上进心问题,而是钱。这样有进取心的技工一般早早在工作岗位上显露头角,收入已经不错。要放弃可观的收入回到大学读学位,很少有人能做到。尽管很少,我碰到过,也干得非常成功。同样的原因,他们特别善于跨界沟通。

在现代工业中,团队能力至少和技术能力一样重要,后者是加法关系,前者是乘法关系,这个问题就不用多说了。

不管干什么,宅是没有出息的。宅是惧怕人际关系的结果,但社会首先是由人构成的,回避人际关系就只有到山顶海岛去星辰大海了,丈母娘都不待见就谁也怨不得了。

从待遇上来说,技工和工程师直接创造价值,他们的待遇与他们的物质产出直接相关。科学家通过工程师和技工间接创造价值,他们的待遇就需要从最后转化为实际价值的产品中体现了,尽管有些可能很遥远、很间接。无限清高、纯之又纯的纯科学实际上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和孤芳自赏但成功的诗人、作家一样,但这里就不扯远了。

技工、工程师、科学家的待遇和社会尊重是社会问题,单靠个人难以解决。社会问题靠社会解决,但这是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而不能等社会帮你解决了,你才来摘果子。经常有人慨叹改开初期钱好赚,现在太卷。技工问题上也一样。真的到问题都解决了,技工这里也该卷了。没办法,这是水涨船高的,中国人口太多,僧多粥少,谁都想出人头地,但人人争先的结果必然是提高平均线,而不是人人出人头地。只有突围,敢为人先,才能成就。

经常有人慨叹:我博士毕业了,还是拿不到理想的工作。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每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待遇是与责任相对应的,责任是与信任相对应的,没人会因为学位就给你信任,战绩也不是“你不给我机会我怎么向你证明”的问题。谁给新人的机会都是不怕干砸的,也就是出不了什么战绩的。只有不断积累,或者主动争取,甚至积极创造,才能出战绩。

从攒信任的角度来说,不断积累最慢,主动争取要快得多,但最受器重的还是积极创造机会,并从别人都没有想到或者不敢碰的机会里做出成绩。如果你有博士学位,人们会说:啧啧,看人家,到底是博士。反之,如果你空有博士但干的是和别人一样的工作,做出的是一样的成绩,人们也会说:啧啧,还博士呢,有什么呀。所以,博士不博士的,既可以成为本钱,更可能成为负担,关键还是在出成绩。以为继续深造就“自然而然”解决了不敢进取的问题,坐等“好工作”在学位之路的尽头“自然而然”地从天上掉下来,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求学路上好比打开一扇又一扇门,门的那边是不同的大海,但龙到哪一片海洋里都是龙,虫到哪一片海洋里都是虫,不因为开了更多的门而改变。开更多的门要有目的,不敢下海,希望下一片是更加容易的大海,是不行的。

在没有踏上成功之路的时候,谁都会有自我怀疑,暗暗怀疑自己只是披了龙皮的虫,希望人家被自己的一身龙皮唬住了,“先拿下工作再说,踏进门了自然而然就有机会了”。首先人家没那么傻,其次结婚还能离婚呢,你这样披着龙皮的虫连离婚分财产都没你的事。

建立健康三观,找到自己的大海,做自己做主的龙。远离孔乙己,别活成自己嘲笑的样子。该干嘛还干嘛。

原标题:远离孔乙己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98149c90.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远离孔乙己 别活成自己嘲笑的样子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23) 热点(2628) 新闻(13178) 国际(5239) 娱乐(4568)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03) 音乐(2082) 民生(3728) 行业(298) 财经(1649) 股票(364)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1)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5) 医学(359)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3)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0) 社会(9859) 观点(1022) 房产(1111) 汽车(28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8) 展会(4) 数码(212) 足球(222) 体育(1071) 教育(1378) 高校(1651) 法制(2201) 军事(550) 游戏(258) 小说(726) 美女(19387)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5)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3)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