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老家待的时间挺长,市区新区溜达了好几圈。
经常性看我们文章的老粉应该知道,我在老家有一套房子,刚好买在了新区。
新区本来就有赌性,而三四线城市的新区似乎已经有确定性的结局,输定了。
虽然我买的那套房子不涨反跌,还不好卖。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发展新区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
这条路,几乎每个城市都要走,也必须走。
至于走不走得通,这是后话。
01
回家兜了一圈老城区,不禁感叹:
老城区实在太老了。
从目的反推动作,或许我们更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城市要发展新区,哪怕是一二线城市。
老城区密度高,房子老,可开发土地又不多,真要腾地,就得拆掉重建,可这要钱,要很多钱去赔给拆迁户。
不差钱的城市可以搞几年拆迁赔钱,但没法持续搞。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另选一个地方来发展新区,一举多得。
新区有平整土地开发,ZF刚好可以卖地给开发商,获得土地财政,拿钱来发展新区的基建配套,城市更美了,腰包鼓了,就业促进了,开发商也赚到钱了。
这可是双赢局面。
并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对老市区改造的能力就越弱。
我老家,市区留下了一批批1990-2000年的老房子,占据了非常核心的地段,可那又怎样,拆迁?谁敢?哪来的钱?
现在甚至还能看到砖房危楼,虽然不住人了,但也没有拆迁或改造,偶有一些房子征收拆迁,基本也是为了修路或者建桥。
核算过拆迁开发成本,真没几个开发商敢动,更别说当前这种大环境。
那不拆迁,市中心的居民想改善,能去哪?
就只能是新区。
所以仔细想想,这也是当地城市运营者的考量,想把人口导入新区生活,得靠一推一拉完成。
老城区的老旧推动,新区的便利吸引。
我老家新区发展了10来年,昨天开车经过,确实发展有模有样。
市中心的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已经搬过去,学校已经运营,甚至已经有家长为了学区房去买新区的房子了。
去年大商场也开业了,小区底商开得满满当当,路边还停满了车,高峰区新区也开始有了塞车迹象。
那一刻,我有点释然,只要国家发展,城市在发展,中心区就必然会扩张或迁移,这是所有城市发展的趋势。
一二线城市由于城市要扩张,往往会整几个副中心,慢慢副中心就会变成中心,城郊会变成城区。
三四线城市同样也需要扩张,老城区会老,也需要开发一个新城区来承接需求外溢。
追求美好生活本就不分一、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永远都会期待更好的消费体验。
只要三四线城市老中心不拆迁,那新区一定就是改善群体的选择。
而且市中心真的没有好产品。
老房子就不谈什么居住品质了,而新房呢,又受限于地块太少,社区一般不大,内部配套一般。
这几年随着全国性大开发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在产品设计上吊打本地开发商,加上大环境趋冷,不少本地开发商都已经暴雷,房子烂尾。
这么一看,新区的房子似乎又更香了,基本都是大开发商,产品力又抗打,社区也大。
前几天在老家新区,看见碧x园天字系列,170㎡大平层板楼设计,一梯一户,南北通透的房子,单价只要7000 ,首付3-40万左右能拿下,这样的产品,如此的价格,能不香吗?
如果,新区是城市必然的发展方向,那么三四线城市新区的房子也能买?
02
回答上面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市也有自己的购房群体,他们的购买力如何?
2、房子一旦过剩,那就不值钱了
每个城市都有居民,虽然改变不了人口外流的趋势,但本地居民也有居住需求,而且还有县级市的农民工进城,这也都是需求。
所以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三四线城市房子买不买,不算返乡置业投资群体,就靠本地购买力,他们能撑得起当地的房价吗?
要说这事,得了解老家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水平。
我就不说平均收入了,说几个家里亲戚在老家的工作收入情况。
有朋友当公务员,一个月8000 ,阿姨开了间早餐 午餐的饭店,一家人经营,一个月纯到手8000-15000元不等。
而在工厂打工的舅妈,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
小城市的工作很简单,要么做销售,一个月3-4000元是常态,要么体制内,公务员、教师、事业编制,这些工资差异度较大,但普遍6000 以上。
另外就是做点小生意的个体户了,这次回家,发现新区楼盘的底商基本开齐,还有各种临街店铺,便利店、家居、门窗、餐饮,不得不说,应有尽有。
据我了解,开间小店,在小城市混个温饱完全可以。
和购买力相当的是,是小城市的房价,当然我的老家不能代表所有,目前我老家新房均价6500-7000元左右。
普通家庭想要买套房,真不难。
前段时间,朋友想买套二手,在市中心的2房,首付20万左右,月供只要1400元,怪不得都说小城市生活无压力。
既然这么便宜,要不买一套抗通胀?
小城市也有购买力,不假,但扛不住房子太多。
小城市所谓的新区,基本就是建房子的新区,和产业关系不大,靠的本来就是本地居民的改善拉升。
可房子建太多,购买人数和购买力跟不上,二手市场就只有折旧和降价的命。
抗通胀这件事,小城市房子真的做不到。
我买的那个小区,分十期开发,百万亩大盘,更别说周边还有多个开发商,都搞大盘开发,供应量妥妥地大,而小城市的人口哪有那么多?
多数三四线城市都处在人口流出的状态,而新房还在不停地建,明显已经供过于求了,这怎么涨?
所以三四线城市房子再便宜,都只是消费品,会随着时长而折旧贬值。
抗通胀?不存在的。
03
小城市适合生活,但买房这件事,慎重。
我老家的新区,从2005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17年了,前几年才初具模型。
小城市发展新区,时间真的太长了,能不能搞活还得考验城市运营者的选址能力和发展魄力。
而且经过2017年的全国性房价普涨,新区房价比市中心还高,显然没有价差优势。
加上人口流出、一线城市的挤出效应递减,返乡置业投资人群逐渐减少,最后小城市的房子,还得靠本地居民来接盘。
而本地居民对价格涨跌敏感,对置换改善需求不够强烈,买了之后想出手,不容易。
所以投资抗通胀这事,还是放弃三四线城市吧。
但如果你恰好在小城发展,又有自住需求,此刻也在犹豫要不要买入新区,那么给大家几点建议:
1、如果你老家新区距离市中心15公里以上,建议放弃新区,去买市中心。
新区发展的核心就是靠着承接市中心的居住需求外溢,城市越小,他们能接受的外溢距离越小,如果四线城市新区和市中心差15公里,居民外溢居住的动力就会减弱了。
2、一定要选择大开发商,比买错房更可怕的是,交不了房。
本地开发商现金流太薄弱了,一旦大环境改变,最先破产的一定是小开发商。
就我所知,我附近就已经有2个楼盘烂尾,都是小开发商的项目,说烂尾就烂尾了。
3、如果发现教育、医疗、商业,ZF部门开始搬过去新区,新区可以买。
当地运营者到底想不想发展新区,关键看有没有把行政部门搬过去办公,其次就是相关配套有没有规划,有没有落地,只要有逐步落地,时间长点也能接受。
4、想掏笋盘,别有新房癌,直接买次新二手。
千万别有新房癌,如果你是纯自住,买房就是消费,那便宜一点是一点,省点钱装修或者改善生活质量比什么都强。
前几年很多人返乡置业做投资,结果交房住都没住,现在房价下跌,比新房还便宜。
这种房子买了就能住,不用担心烂尾,也比后期新开发的地段要好,如果真要自住,我建议买这类次新房。
三四线城市的新房,就和新车一样,落地就贬值,追求性价比,买次新就好了。
04
作为业主,每次回老家,总会有感而发,出于对家乡深沉的爱和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在拉扯。
时至今日,虽然还是庆幸新区在一步步变好,内心却也明白:
四线城市能发展起来的新区,凤毛麟角,哪怕起来了,也扛不住天量供应下的房价下跌。
买了四线城市新区房子的,真如同嚼蜡,寡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