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发展也是年轻人对未来的投资,但就现状而言,投资这样的城市并不值得。
换句话说,郑州的发展从可见的未来看,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不够漂亮,不够有活力,不够有国际范儿,甚至没有一些烟火气。
从小到大,不论是城市还是乡间往来,我从不怀疑老百姓内心的善良和热情,当城市发展的好经济有活力时,这种效应就会越发蓬勃,反之则会被渐渐淹没。
你会感觉到城市弥漫一种紧绷感,加上中心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纳,东西南北各个方位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距大不均衡,加之十年间房地产金融行业的暴利(这种虚假的繁荣表面带来了gdp的提升,但背后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却由这片大地上的人民承担),尤其城中的人们心理上对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产生一种落差。
上升到整个城市,满满充斥着金钱欲望和仇富心理,行业发展客户交流生意往来,各种精打细算,扣扣摸摸,甚至可能是迫于压力的算计,比如坐个出租车,很多司机出于各种缘由(我穷你富,你傻你活该宰)会觉得客户应该再给他一二十都不会吃亏~
下面主要从广为讨论的问题关键词和作为笔者一家之言的发展关键词两个角度探讨~
问题关键词
产业问题
不应该一直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领头羊,双减前还有庞大的教培行业。作为全国范围企业数一数二的大销售部所在地(难道说不想是主力部门所在地吗),作为生育力量繁荣区(计划生育执行得好了也不是,执行的不好也不是了,是年轻人的锅吗,人多没什么不好的,只不过没有方向,只好外出奔走了),廉价劳动力密集区,航空港经济概念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位置上处于国家正中之中,最应该高调发展制造业。
对于产业发展具体现状和数据统计没有做过系统了解,但通常能想到三种方式:
一是招商引资,这个和整体的营商环境、产业配套规划和政策息息相关,需要政府逐年加大投入精力去慢慢改善提升并积累信誉口碑。
富士康的案例很不错,但不能只有它,人家已经安家了,跑不了了,不能调研一下然后按这个模式出一些政策扶植一些类似的企业,打造品牌生态吗?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政策主推,郑州也有引进但产业配套受限,汽车厂家规模也不会太大。抛开这些,航空港作为国内物流概念大港,制造业衣食住行应该各有所为才是,即便规模很小,也应该由政策逐年滋养,优胜略汰产生良性发展势头~
二是对本土企业的培养早些年蓬勃的食品工业,产业升级环节缺失,那么多模具车床制造以及食品加工企业,始终没有发展壮大走出去,只有三全思念撑门面。
再从有一点点点了解的服装产业来说,没有品牌思维,任由企业间疯狂内卷,虽说十家服装行业有九家是女装,另外一家男装很可能是亏损状态,以我了解的情况,很多衣服设计和品质是不错的,而现状更多是铺天盖地,商场广场廉价贱卖,搞的我都为繁华商场的专卖店感到尴尬,无人问津,很怀疑他们门店能撑那么久,买的人相互攀比,言语间相互鄙视嘲笑买贵了,交智商税了,装傻充愣了。
家电产业,拿小时候常见的新飞美菱,不知道现在状况如何,但凡有领导政策支持一下,不至于现在这么没落,放任本土不管反而要花大钱引进格力企业撑门面,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三其实介于二者之间,或说两者兼而有之,就是依托廉价劳动力,承接转移自沿海地区的发展品牌,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但按理说或多或少总有点案例吧。
顺着产业说点人的问题,不可否认当下廉价劳动力丰富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中低端制造业是合适的,但不能只有这些,应该着眼未来,不论是为这些中低端企业发展转型也好,高科技也好,没有高端产业链就谈不上好的营商环境,人才资源也就不会均衡发展。
为何不多重视一下高校人才培育产业孵化相结合这一栏呢,郑州给人的感觉就是,当下本土高校的学生不是人才,只有外边引进的才是一样,还是说只有引进才有油水呢,当然不是说引进人才不重要,只是相对而言~
城市规划摊大饼式发展,拆东墙补西墙
这是大家多少年来一直诟病的地方,再加上房地产行业的盲目扩张,使得问题尤甚~到处都是密密麻麻丑陋的居民楼,仿佛是一座座钢铁监狱,甚至想愤愤不平的说这就是现代版的贫民窟,小区容积率从同等发展水平上你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高的了,就算人口多而密但何至于此,年青人问你一句,这值得你为之奔波忙碌吗?这是你未来美好的生活愿景吗?
男孩尤其是城市边缘地带的男生尤其叫苦不迭,他们只想离省会远一点,离普通县城近一点,这样姑娘们要求也高不到哪里去,县城的房子勉强还可以承受。
绿城不再,公园绿地客观上稀缺,主观上也必须要稀缺,不然怎么卖地赚钱。
像这样核心发展地带缺失不明显的情况可能和历届领导班子的侧重点不同有关。
好不容易建个地标,要么显得土,要么显得孤僻,既然想要现代版的CBD就不要再掺合进一个大玉米了,这个更适合坐落在科技农业专区。好不容易花大钱整个福塔,还放在势单力薄的地区,周边没有映衬,没有绿叶的陪衬就是个面子塔,还不如和大玉米交换下位置。
至于摊大饼,作为老百姓,只能妄自开个玩笑地讲,可能上届班子在西边和北边有亲戚,故而着力一下,这一届可能东边和南边有亲戚,饼子再拿擀面杖铺开一下,好家伙,一张饼好了,至于彼此的发展厚薄就见仁见智只看天时地利人和了(和政策有关系吗)。
郑州是个大城在中间,可能上一任领导发展东边,有一些政绩,埋了一些坑,下一任领导又主张发展西边,填了一些上一任的坑,也留下了一些,后来又主张发展南边,再后来又换人了,新来的也不知道先发展哪边儿,因为要想着怎么离开~
就整体城市面貌而言,不比一线,没有成都重庆的绚丽霸气,也没有合肥和武汉的多点开花,甚至也没有贵阳长沙的烟火气,年轻人会喜欢吗?能吸纳周边人才吗?
一条小吃街建不起来
之前有新闻说领导亲自到夜市场走访表示支持这种颇有烟火气的小市场,可是牌坊怎么都立不起来,旁边的西安有小寨、回民巷,济南芙蓉街,武汉户部巷,长沙十字坡火宫殿,合肥罍街庐城后街,你听说过郑州的小吃街吗,没有的,奥有,那在开封呢,不然开封怎么叫郑州人民后花园呢。
很多年轻两三口子奔波忙碌一周,周末想找个地方露营野餐,没有的,没有很好的地方,很少或者很拥挤,停车也很难(当然这是城市共性)。换句话这也是发展机会。乡村发展机会,助力公园建设(提升吸引力),这也是营商环境的一种。
没有小吃街,没有年青人文艺的地方,你去找个地方唱个民谣吧,找不到灵感,没有感觉,唱个【成都】吧,哦那是人家成都的。
古都名不副实
别问,问就是文化底蕴丰厚,遗迹嘛太过遥远没有痕迹了,就是生造一点商都城咱也学不会。那就把博物馆建好一点,霸气一点,现在怎么样呢,见仁见智吧(笔者觉得撑不起来门面,或者说大有潜力可为,博物馆也可以分很多类,农业博物馆,农民博物馆,算了就叫三农博物馆好了,好像没听过吧)。
有一次走到一片荒地,当地朋友说这里就是官渡古战场,这么有名的地方不搞点文章(发展机遇和苗头)
隔壁的宋都文化被埋没了呀,好歹通个轻轨地铁啥的,串一串资源,既然本地没有,就把开封的变成本地的不好吗?去过开封三次,每次都能见到不同的传统保留,这些都是宝贵资源,另外,都说中国四大古镇,如果你去过其他三个,你不得不感慨,朱仙镇这么好的IP被埋没了。也没听说很多大宋影视剧在这有拍摄基地的,这不是很好的资源吗?
教育资源不均衡
即使这样也要吸纳(压榨)一下周边县乡地区的优质师资和生源,既然高等教育没有那么出众,就多创新一些政策,教育创新在哪里开花都不为过,职业教育不要搞歧视和摆烂,那都是妥妥的领域人才孵化园。教育方面其他的问题交由大家来探讨吧,多数是城市发展共性问题。
小声说点别的,连富二代也嫌弃这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圈子里也有鄙视链。就算没有,那他们玩的东西背后的资本青睐这里吗?人家压根不屑于来这儿好吧。那些大商场的专场店生意不错吧呵呵~你听过哪个经济学家在谈论未来时提到这里的,哪个说这里好的前景不错的可以安家立业的,人家都只字不提,沉默寡言,闭口不谈的。
嘘小声点,作为底层民工,我们其实不关注这些,我们只希望能有简单正常的生活,如果环境能好一点,那是上辈子修来的。
发展关键词
招商引资,提升信誉,高校交叉学科产业孵化园
上文也提到过,高校内部普遍缺乏学科交叉项目和团队孵化,需要多和企业打交道,解决技术难题或者发展前沿领域。鼓励年轻人创业,多做一些技术落地的项目。
河南农业大省,科技加农业大有可为之处。
说起农业,这个城市有很多可以做的,既然占了国家的宝贵耕地,那么立体农业应该站立桥头,打出名堂来,智能农业,无人化收播作业示范地,建立科技农业和立体农业示范点,站立在全国的格局思考建立亲子农场,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出生在城市,加上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很多小孩甚至不知道水果蔬菜是长在地里的还是天上的没有概念。
国际范儿
这不是崇洋媚外,是一种开放霸气的姿态,既然爱说家乡河南话,没什么不好的,你倒是在公共交通上加上河南话,这不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就像上海人广东人引以为傲的方言,虽然一线城市和五线的老百姓没什么两样,可人家傲娇呀有底气呀~地铁上加英语,哎算了不说这个了,免得崇洋,就普通话加河南话就行。什么?地铁口全是英文字母,这说不过去了吧,你用数字多好,要是用甲骨文数字更好了(开玩笑),这就不叫崇洋啦?这就不土啦?老百姓念数字总比字母好吧,念几号口总比几几口好吧。
黄河、运河大IP
但凡城市有水,都会发展得不错,可能是风水?还是说这是营商环境良好的表现?黄河虽然没有长江经济上可实用,但长久以来,都是文化承载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水引多了,怕某台就此引以为题。但总有经济文化可言吧(总有搞头吧)。
开封运河还能再启用不了?这个咱也不了解,咱也不敢说。交由诸君吧。
中原大地,你总得有点【中】的什么吧(中的地标,文化印记)
中中中,没有中轴线,算了,这不重要
围绕大地之中的这个中字,就有很多文章可做了。
不能因为经济匮乏,就丢弃文化的滋养,从而进一步丧失灵魂。
学生时代眼睛本来挺好的,但是书多了没地方放,都放在桌面上,学习视野就窄了,抬头是书(卷),低头也是书(卷),字还密密麻麻的,这眼睛能不坏吗?
城市也一样,人口密度越高,人们对空间的渴望越大,敢不敢弄点视野开阔的大广场,绿野簇拥的公园。
不敢的,这么大片地,耕地红线呐,都是钱呐,可以填坑的。甚至一个特例也没有了,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区块,小区块全是三四十层更加紧密排列的钢墙。生活在里面的人们该有多窒息呐~
可能领导们觉得(这么多人不产生要养活,都给你们赶到一块,摞起来,出点幺蛾子也方便管控还能收租多好,嘘,这可能是共性问题)。
商都文明,定鼎中原,那有个大型青铜广场不过分吧。
中轴线上十字路口间一尊青铜大鼎,好不气派。但是没有,不过洛阳有一个的,只是气势不算太宏伟。
有的时候甚至想说洛阳什么时候发展起来就好了,可以争一争这个位置了,说起城市规划,洛阳和许昌就强很多了,人家有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也有现代化的成分,有小吃街,有古都建筑,虽然后建的比例大,起码是有,道路两旁国槐林立,那是真好看~
大型中央公园或者合理分散相互对称呼应的公园,这一条算了,免得又惹出一番争论。什么触犯红线了~
烟火气小吃街
年轻人谁不喜欢这个,牌坊立起来,可以带动片区经济。工业园,产业园,写字楼和居民区,绿化带搞出点区分,让大家都知道每一个片区的优势和功能,这些都会为发展助力的。
最近某个领导的讲话暴露了(⊙o⊙)哇,占着坑不做事,老百姓你再干着急也没用。鼓励多一些延安精神也能平地起惊雷,搞出些名堂来吧。
城乡发展话题补充
这座城她本可以慢慢地扩充,房子高低有序,有中心有区域,有高高的地标,更多的是精致的小屋。有大片的草地而不是水泥地。
我不知道国内还有哪些城市遍地充斥着三十多层的高楼,有的地方密集的简直像一座钢铁监狱,也不能这么说自己的境地,因为我也是这个大军中的一员。
透过这一座座高楼,我能看到上下楼层对于噪音的争吵,能看到高空抛物的纠纷,还会想这些楼栋光秃秃荒芜的样子,那可能是很好的电影拍摄场地,像一个高层的贫民窟。
这样的楼该怎么拆迁呢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只恨偏偏在大城市的边缘,他们只想过上简单的生活,到了结婚的年龄想要一座房子,宅基地已经有占位了,不会再有了,可是人家看不上,镇里有房子吗,大抵没有了吧,不如去市区,可是买不起呀,要是离大城市远一点,兴许旁边的县市房子就够(资)格(娶老婆)了呢~
农村的宅基地
宅基地不好吗?客观来说,这宅基地是自建房,建房子的队伍都是周边百姓自发组成的,人称"打小锅",这样的队伍不需要资质,找个人谈一谈就行。
要建成什么样的房子呢,都是主人主观意愿,真的是主观的吗,也不是,那你不能和周边其他人家的太不一样。
这样的房子怎么样呢,看过一个大V的描绘,大体是说,沿海发达区域的宅基地可以叫乡村小别墅,内地一些地方的可以叫方方正正的火柴盒,面积杠杠的,你说不出哪里不好,只能说活的不精致。
可人家没有不高兴的,只能说思维观念上有差异,和发达地区差上那么一层那么一代。
吃水和管道总不会那么规整,明明可以建得很漂亮,现在连树也没有几棵,到处都是水泥地。
这样到夏天,没有了以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场景,人人都呆屋子里了,都说城里没有烟火气,各家自扫门前雪,乡村也差不多是这样了,都是水泥地了,哪来的烟火~
本来宅基地面积是很大的,可是这正巧给足了大家的脸面,谁家建的高谁家建的大,谁就倍儿有面子,哪怕里面是毛坯房,久不住人也没有关系。
其实完全可以建一个大院子,住的地方不用占地太多,二层三层不错吧,有个阳台可以养养花,院子有个小菜圃,也不用全是水泥地,种棵果树多好,门前门后不用那么规整,正好留出个停车位~如果每一家都是这样,整个村子再少一点水泥地多一点果树就好了。
每当我想到这样的场景,不免会有一些不好的画面浮现,乡镇乡村现在水泥地多了,最见不得土地,路边露头的花坛很可能是最肮脏的地方,甚至村里村外最见不得大树,可能就因此邻里之间就会有归属争吵,暗地里结下梁子~
好在现状还是四四方方的房子白灰灰的世界,所有的美好设想都会成为适婚年轻人的无奈。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他们也是被这么教导的。
有人说,这些房子呀宅基地呀都是属于长辈的,姑娘家也不喜欢,村里不可能再多块地儿让下一代折腾建房了,那我们年青人就只能去城里打拼一下找个落脚的地儿了,可是等待他们的高层堡垒真的值得吗?为之奋斗三十年?
地产商们也表示委屈,不但做了好事儿给大家盖了房子搞不好还亏本,这能赚回地皮钱不错了,这样大家就能入城了,可是那些年青人凭什么住进来?
发展毕竟是好事儿,还有人说,农村都盖那么高只等着拆迁呢,这不是发展的常态,然而大多数村庄都是年复一年的样子。
所谓拆迁,不过是把大家都集中起来,摞起来整合资源降低发展成本,做好了这是好事儿。
山大王是个大房东,可以随时动用他的拥有权去驱赶,整编只有使用权的平民到一个狭小的角落,最后的结局是他们要向大小大王去购买曾经的过去,曾经的记忆,没有愤慨,没有悲伤,唯有那剩下的飘渺的梦。
村子要该怎么发展呢
在深处基层的环境前,我很少会想到,党员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对接或说处理百姓间邻里邻外的日常琐事,难道不是应该谈论怎么发展吗?
有时候就是会很天真,乡村有很大的,缺人不缺资源的,也有很小的什么都缺,缺人也缺资源,很多时候可能只有拿出一下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来或许会有出路~无论我怎么设想发展的阻力因素,都不会有实际的情况带来的阻碍大。
只能提出一些思路,我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因素或方向,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这里主要偏向资源稀缺的地方。
土地比较宽泛每个乡村条件不一样,有的没有地种或者没有适合去种的,有的退耕还林成了公家地儿了,想做点什么总抻不开手脚,有的只剩下整整齐齐的树林,曲折的小路,和若隐若现的坟堆,丘陵高低起伏下或者可以搞个野外自行车赛道?
说起人来,想着重说的是:乡村妇女大有可为。
为什么不是男丁呢,一家主力骨要么外出赚钱,要么闲置在家,赋闲的人可有不少的,不缺胳膊不少腿儿的,平常都指望不上,更别说指着人劝说了。
这一类妇女可能有哪些特点呢:
一,广场舞不单是爱好,还有组织能力很可能也是个领舞。
二,乡村青年朋友友好红娘。
三,跟得上时代,手机抖音互联网甚至直播都能玩得转。四,有恁股子劲儿,不服输的。如果再有政策加持,扶持一些地方特色产业,那是妥妥的致富渠道。
而且妇女还能稳定家庭的大后方,不单男主力骨受益,外出的年青人也会更加放心,长辈们有个事情做,或者还能产生新的好的养老模式~
结尾
最近郑州这座城热度有点高,可以说底裤都要被扒了,作为自己的家乡,尽管有爱有恨,但终究希望她发展得好。
以上就是近期的一些观察,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愿与诸君交流探讨,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机遇。
我们不能以普通市民的视角去揣度或者妄谈城市的发展和政策,各有各的难处,但总归是有哪些地方没做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