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图解教育工作室 图解教育
迷茫、焦灼、失意,正忙着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也许没工夫去知道,他们成了稳就业的重点群体。
在2022年需要就业的16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就占据1076万人,高校毕业生已经取代农民工成为舆论焦点。
而且,社会就业压力真的大吗?“七普”相比“六普”,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万人,问题较为突出的其实是青年失业率的上升。
对千万毕业生来说,大学不易,就业唯艰。千万人时代
教育部在《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今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人,加上回国的约60万名留学生,合计超过1100万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解决新增劳动力的目标也只有1100万人。
而且,今年毕业生规模比上年大涨167万人,增幅在近十年来绝对罕见。
那么,今年毕业生的规模为何暴涨?
大学持续扩招,这是过去20年一贯的趋势了。2019、2020年起,高职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幅扩招,这批学生2-3年后毕业,于是造成了高校毕业生规模叠加,形成了今年前所未有的毕业潮。
尤其2019年高职扩招百万人,这是距1999年大学扩招20年后,高等教育再次大规模扩招。
上千万高校毕业生,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应催生了考研热。
如今,年轻人群体中流行新时代的“不孝有三”,即不考研、不考公、不考编,考研首当其冲。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较2021年的377万人猛增80万人,增幅超过20%。近5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考研人数持续增加,扩招与之同步。而且不愁就业的985毕业生,近年来的本科深造率也在攀升。
众所周知,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以清北为代表的985名校生,手握“就业优先选择权”,就业选择的自由度更大。
由此可见,严峻的就业形势叠加疫情带来的影响,就算是的名校毕业生,找工作也没那么积极了。摩擦型失业
开春后,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防控,彻底打乱了春招的节奏。
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外部环境不景气,毕业生的就业很难有起色。毕竟,饭碗是建立在企业良性运转的基础之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CIER降至0.88,2022年一季度再降至0.71。
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会有一段甚至挺长时间的探索期,即“找工作”的过程。这段时期的失业,被称之为摩擦型失业。
毕业生求职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然而今年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无疑加大了毕业生摩擦型失业的概率。
尤其是今年4月份,经济数据出现了显著下降。整个社会的用人需求疲软,岗位供给收缩,显然无力接纳更多毕业生。
况且,大量毕业生的去向往往是小微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八成就业岗位。然而外部环境欠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往往又是最脆弱的。
社会用人需求收缩,失业率承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失业率,今年1~2月数据为15.3%,远超今年“5.5%以内”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
当面临就业的不稳定,毕业生就倾向于体制内的稳定,很多人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公立学校的教师也相当于一只“铁饭碗”,教师岗时隔多年重新热门起来,还相应地带动了近年来的师范分数热。
应对毕业生的摩擦型失业,经济增长无疑是最有力的举措。
专家指出,GDP每新增一个百分点,带来的新增就业是18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说,稳就业和稳增长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中央关于稳经济的会议接踵而来,凸显经济增长的迫切性。结构型失业
实际上,名校毕业生人数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稀缺资源,不愁找不到工作。
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是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当他们所在城市、高校和专业较弱时,求职自然不会那么顺利。
从就业的直观反馈薪资来说,985毕业生能够月入过万,海归毕业生要稍微降低点姿态,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没这么硬挺了。
人艰不拆的是,即使没有疫情叠加经济下行的压力,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因为他们更多是结构型失业所致。
找工作难,更难的是找到满意的工作。中国教育报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求职期望,47%的毕业生“只找符合自己就业期望的岗位”。
更何况,毕业生对工作挑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同样挑剔。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招进来的大学生并不都是精英,而要保证这些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又要确保将之培养成“精英”。
怎么办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
结语
大学生说,躺着就能毕业的大学时代过去了。
专家说,靠一张文凭就能换得一个好职业的时代结束了。
过来人说,好像每年都在说是最难的一年,你们太年轻了,最难的是明年。
原标题:《千万毕业生,就业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