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晚会,相信让不少爱吃老坛酸菜面的人狠狠emo了一把——
湖南华容县的插旗菜业,为多家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实际上呢?自己腌的出口,收来的土坑酸菜不检测就给国内企业。
镜头里,这些“土坑酸菜”制作不卫生,有人甚至边抽烟边干活,烟头随手就扔到酸菜上;未经二次发酵、没有卫生检查的酸菜在污糟环境中加工后,摇身一变就成了佐菜包。
事情被曝光后,当地 “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执法工作”,处理了岳阳华容县、君山区4名干部;插旗菜业的董事长面对镜头向消费者致歉,“我错了,深感惭愧”“接受调查,整改到位”。经过湖南市场监管部门“连夜执法”,涉事企业已被立案、停产停业,还有一些人员被控制。
记者暗访拍摄到的一段画面,点出了真问题:涉事企业的负责人说,“国内的产品即便有树叶、纤维,顶多罚一两千元,放在国外得罚十万元”——言下之意就是,国外罚得狠,不敢造假出问题;国内罚得轻,只要能压低成本,不干白不干呀。好比相声里的段子:当街吐痰罚五毛,我掏个十块八块的,狠狠吐!
有法律专家告诉岛妹,国内惩处条例对食品安全违法人员惩处力度很轻,且违法指标描述不清晰。这样,企业人员的违法成本很低,暴利与处罚额不在同一量级,无法形成震慑,无形中给了这些企业“内外有别”“看法律下菜碟”的底气。
同时,食品生产、流通、经营、消费,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生产经营者多、地域跨度也大。日常监管执法如果薄弱,全流程中只要有一环掉链子,你我吃到嘴里的就不踏实。此次查处的土坑酸菜就是例子:生产环境不达标,质量监测没跟上,自查监管都缺位。
食品安全是个老话题。早些年,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之类的东西让人闻之色变,有过不少惨痛教训。为啥始终难管好?
发现问题酸菜,进行查封处理,这很简单;但如何行之有效地保障亿万人民“舌尖上的安全”,事关重大,且不容易。要知道,我国有近17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14亿消费群体和每天近40亿斤的食品消费量。
《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法治的基本法律,涉及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多个部门法领域,需要跟这些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衔接;够不上犯罪的,就要靠日常监管处罚。
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有质量监督专业人士表示,《食品安全法》对从事食品生产、流通的单位及直接负责人有严格法律责任规定,但对监管部门缺乏明确法律责任界定。此外,中国食品安全是“分段监管”,机构改革后共有多个部门负责,没有统领机构、权责界定不清,存在重复监管、遗漏监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印子告诉岛妹,日常执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人手不够、缺乏组织协调。行政执法部门是食药监局,有时还要配合公安机关、司法机关;一个县的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可能就十几人、几十人,经常“管不过来”,甚至在罚款力度额度上也存在自由裁量、人情酌减的灰色空间。以“黑心酸菜”为例,事发前一个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产品还显示合格。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内已初步建立食品污染网络监测,但只针对县级以上,乡镇一级尚未建立,监管体系仍需下沉。而国内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监测机构数量、监测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监管需要,亟需提升。
说到底,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必须天天抓、时时抓,不仅需要衔接完善的立法基础,也需要权责明确的执法队伍。这是民心工程,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
原标题:“黑心酸菜”事件处理不能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