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好的戏剧,会让你猜中了开头,却猜不透结尾。
而青岛城阳区这出“关爱茅台贫困户”的年度大戏,反转又反转,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据凤凰网消息,“茅台贫困户”的同村人表示:他家一点也不穷,是最有钱的!
2月5日,青岛市城阳区纪监委和区民政局通报“困难户家里摆茅台瓶”事件的调查结果:
当事人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是低保对象;那对老夫妻,一位81岁、瘫痪卧床9年,另一位78岁、患糖尿病,属于按程序研究确定的“春节送温暖临时走访慰问对象”。
在这份被称为“教科书式通报”中,还回应了关于房子、电视、钟表、兰花等细节的质疑,“有理有据,让不少质疑者变成了点赞者”。
哪知话音未落,同村人就出来打脸了,“教科书式回应”马上成了“教科书式造假”。
据这位同村人说:老太太有三个女儿,一个银行高管,一个高中老师,一个是城阳区财务处(疑为财政局)的处长。她家根本不穷,是我们村最有钱的!她侄子是我们村管民政的,那个解释的视频也是她侄子拍的,根本就是串通好的!
都是表演功力十足的戏精,前一天还是老太太“气得直哆嗦”,“哭着喊着要丢掉那些空酒瓶”,街道也回应称其“符合困难家庭条件,目前居住在社区建设的解困房中”。
然而,调查组却称老人“居住在大女儿家”,瞧不起吃瓜群众的智商还是咋地,以为我们连“大女儿家”还是“社区解困房”也傻傻分不清?这么大的bug也能忽略过去?
这事背后的脉络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管民政的侄子,过年了要给大娘送温暖,哪知他一毛不拔,就把大娘一家加到“春节送温暖临时走访慰问对象”名单中,所谓“按程序研究确定”云云,你懂的。
青岛城阳区方面也很委屈,这样的套路又不止我们一个地方在搞,为何全国人民单盯着我们不放?
怪谁来哉,要不是你们让我们看了不该看的,让我们对“贫困户”有了新的定义,谁有那闲功夫。
你们在这场年度送温暖大戏中,没有先行派人布置一下场景,把不该看的收起来,场务、道具都是干什么吃的?副导演直接拉出去毙了,一不小心就剧透了“贫困户家有茅台”的青岛鸡米。
这事处理起来,原本也不难,哪知城阳阳区地方太“聪明”,舍不得做出丢卒保车的决定来。
这事本就是老太太管民政的侄子干的好事,事后又没经过上级灵道同意,自作聪明就拍摄了“空瓶茅台”的解释视频,让全国人民发出一片群嘲之声,把青岛送上极为尴尬的境地。
城阳区方面也是急于挽回影响,把原本临时工就能背的锅,创造性地推给“临时性困难户”,还自以为“教科书式回应”,这就不能不说你们公关人员脑子缺点什么了。
一条谎言,通常需要一千条谎言来圆。圆来圆去,不用别人带,你们自己就掉进沟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