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下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
她介绍,广州期货交易所对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外界更关注的是,碳排放是否会成为首个交易品种?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然而在当年10月事情起了变化。
广州市政府官网去年3月披露了广期所设立的相关进展,中国证监会曾于2019年10月初就拟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期所的请示正式征求生态环境部、广东省政府的意见,广东省政府已反馈无意见,生态环境部未正式回复。
广州市政府官网指出:
“生态环境部对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不持异议,但表示由于目前碳排放现货市场尚未启动运行,现阶段推出碳排放期货条件不成熟,建议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方案中删除碳排放期货相关表述。
“因此,由于目前碳排放现货市场的发展变化,把上市品种限定在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上市品种过于狭窄,不利于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的设立工作,成为目前制约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的主要困难。”
同时,广州市政府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建议报请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恳请国务院批准同意不再限定广州期货交易所以碳排放作为首个品种,将上市品种调整拓展为“服务绿色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期货品种”,并加强与证监会、生态环境部沟通协调,积极做好期货品种研究论证,加快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工作。
不过,碳排放期货推出或只是时机问题。
去年5月15日,央行、银保监、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四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从《意见》看,广州期货交易所在未来将会涵盖科技、绿色、金融、环保等新兴的产业。
当年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表示,中国期货市场要继续推动新品种上市,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生态环境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组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据生态环境部吹风会介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据了解,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1年启动建设。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碳配额交易试点区域,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等7个省市入选。
截至2019年末,上述7省市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3.56亿吨,金额超过73亿元。
从已有数据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碳减排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2019年,上海市电力热力行业、石化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碳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了8.7%、12.6%和14%。
全球层面,各国也在积极开展碳排放期货市场建设。
据央行最新一期《政策研究》论文显示,随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碳市场积极扩张,目前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21个,覆盖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
截至2019年末,碳市场累计筹资逾780亿美元,资金用途主要用于支持能效提升、低碳交通、弱势群体等。
发达国家碳市场在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参与日益广泛,交易所作用不断增大,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种日益丰富。
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
该论还指出,碳市场整体政策框架尚不完善、国际地位较低。
从国内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制度位阶低,监管规则、统计制度、披露要求等细则尚不明确。此外,碳排放权资产的法律属性不明确、价值评估体系薄弱,阻碍了碳金融产品工具的推广与创新。
从国际看,碳定价权被发达国家掌握,我国在碳定价和交易中处从属地位。欧元是现阶段碳交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我国碳市场仍处于产业链末端,话语权较小。
此前,我国共有4家期货交易所,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主要是有色金属、燃料油、天然橡胶)、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主要是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主要是大豆、玉米)以及郑州商品交易所(主要是小麦、棉花、白糖、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