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墨黑纸白
一、需要反思下,我们的孩子们哪去了?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苗圩于11月14日在“第11届财新峰会:重建全球信任”上的发言,到了今天才被人们在网上被热议。
那么他说了什么呢?去年我国新生婴儿1465万人,出生率降至10.48‰,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人。全面放开二胎后,并未引发生育高峰。
什么意思呢?就是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全国实施两孩生育新政,经过4年的执行与落实,并未挽回持续下降的出生率。
我们先来看下近几年的相关数据,2016年新生儿1786万,2017年新生儿1723万,2018年新生儿1523万,2019年新生儿1465万……
有人会说,数据虽然是下降的,但是整体新生儿数量还是不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再细化上述数据时会发现:
一孩一直在减少,而二孩及以上在2013-2017年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在2017年达到顶端,之后再掉头向下。
这象征了什么?象征着以中年人为代表的人群接棒二孩来挽回我们社会持续走低的新生儿也开始走向逐渐结束,而对于年轻夫妻为代表的人群并未成主流。
简单说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新生儿回暖方式,同时也表明了排除以中年人为代表的人群接棒的二孩数据后,一孩在2019年就已是1000万或低于1000万了。
低于1000万又象征着什么?有一组数据值得这个时候来看一下,按照国家给出的老龄化率:2016年我们有13.9亿人口;10年后是11.7亿;
20年后为8.9亿;30年后8.2亿;40年后8.9亿。如果大家都不生二胎,50年后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呢?是5.8亿。60年后则降成了4.8亿。
二、新生儿的减少并不只是说我们中国人口大幅度减少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并不只是说我们中国的人口要大幅度减少了,更是在说我们社会的可持续性在大幅度被降低,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随之而锐减。
世代交替的隔断已经不是新生儿减少问题的核心了,养老问题也不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走向在此刻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靠什么来延续与进步?
我们来看人民日报在2018年时是怎么说的?2018年8月7日人民日报刊文称:中国人口红利基本已用完,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第一个要素是人口红利基本用完,也就是说对于失去了人口红利的社会与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将要面临的生活成本与压力将更大。
而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在这个时刻所依仗的,也不仅仅是60后、70后、80后、90后等等这几代仍然在社会高度付出的人群了,是否还有后来者是关键。
其实几十年前之所以要宣扬一胎,也是把国人生孩子这件事当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前景来看待的大事,只是这种大事判断起来容易,细节拿捏上困难且不稳。
那个时候无论多么严格的独生子执行,最终还是无法阻挡那些想要生育的人,而从禁多生到鼓多生同样遇到了巨大的反弹,老话反过来了,送佛容易请佛难。
三、生娃在我们中国一直都是国家事而非个人与家庭的事
既然都是大事,为什么如遭遇如此的难度呢?只是因为生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人与家庭,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安排的自由,家庭对家庭未来有周全的考量。
一旦从理论到执行都抛开了个人与家庭本身,那么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是出人意料的,与想要得到的理论与执行结果也往往相去甚远的。
就像这两年面对新生儿依旧减少,新华社给出的看法是什么?2018年8月14日《新华日报》提出了关于”生育税”的想法:
40岁以下的夫妻要缴纳此税,如果你生二胎就退回给你,你不能二胎就不给你了;政法大学的胡教授又认为应该在生育税的基础上再对丁克族和不婚族征税。
纸白君对新华社的这个提法是不能认同的,人们不再喜欢生育是因为什么?这个要闹明白,否则的话以税提生,可能是本末倒置,甚至是南辕北辙。
但是新华社在谈这个税之前的话还是挺不错的,它是这么说的:“生孩子的成本应该交由社会承担。”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不应是以普通人交税来完成。
今年日本新首相上任,没有谈任何要增收的税,而是不断从财政给年轻夫妻提供更好的生活资金与生育资金,以鼓励日本的年轻夫妇来为日本的未来共进。
四、我们需要警惕人们的生活成本再次加重而影响新生儿回暖
我们这里为什么年轻夫妻也不敢多生呢?首先是前几年的六个钱包论,举整个家族几代人之力,来为年轻一代买一套房子,还是在贷款的情况下。
二胎的欲望在哪里?其次是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等等围绕之下,年轻夫妻既要还贷又要为生活成本忧虑,还要为养家庭不断年迈的父母而忧虑。
而社会工作的压力又不断提升,一方面是我们产业化的升级,一方面是我们对某些产业的淘汰与抛弃,工作岗位的减少与收入的相形见绌是成正比的。
这才是苗圩说的全面放开二胎并未迎来生育高峰,这样的现实既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情理之中的,一方面是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全面消失。
另一方面是现代中国人思维的全面铺开,想要在这中间重新迎来中国的婴儿潮,需要的不仅是内部环境的不断良好,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进一步融入全球化。
我们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这几年确实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各种考验都接踵而至,扎堆的背后既有重大的危机,也有重大的机遇。
如何争取机遇而舍弃危机?相信我们中国人能够有相应的智慧,我们20年前就遇到的重大金融危机是用让银行轻装上阵成功应对的,即去压力加动力。
而今生育危机也该让中国人轻装上阵,减少国人的生活成本与生存压力,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生育、养育环境,为家庭的上一代人提供良好养老,未来可期。
2020—11—14落笔于墨辩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