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一批口罩厂,停产了》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
文章指出,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国口罩产能已加紧恢复,但面对庞大缺口,仍呈供不应求之势。为了缓解口罩供应压力,各省也开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口罩。但是,目前口罩生产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卡在熔喷布环节。全国熔喷布缺货,大批企业转产口罩,没有足够多的熔喷布供应市场,影响口罩的生产进度。不少转产口罩生产的企业由于核心原料熔喷布短缺,暂停生产。
新冠肺炎如今正在肆虐。我国目前已经累计确诊79394人,累计死亡2838人。而国外,包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都已经出现确诊者,甚至意大利也实施了“封城”政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戴口罩。正如WHO指出的那样,飞沫是传染的主要方式。戴口罩是阻挡飞沫的有效方式。
如此以来,这口罩就成了国内国际上最走俏的防护用品了。问题是,本来的小众商品-口罩,能够满足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吗?比如说,我国2018年生产了45.4亿个口罩,年产量占世界的50%,其中医用口罩产量更是高达80%。只是,新冠肺炎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我国传统的春节,各口罩厂家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针对防疫工作对口罩的极端需求,全国口罩产能已经加紧恢复。这主要是在各地政府部门的督促与协助下,各地口罩厂家克服种种困难,复工复产。按照新华社2月26日的报道,我国如今的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和N95口罩在内,日产量已经达到7619万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但能够足够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还能适当的出口。
当然了,为了尽快恢复口罩的产能,也有很多企业跨界生产,或者转产。比如说,五菱汽车、富士康、比亚迪等,也有中石化等大厂家。中石化曾经公示,有熔喷布,寻求口罩生产机。要知道,作为口罩最主要原材料的熔喷布,在口罩厂家的大量需求下,也已经处于紧缺状态。 显然,中石化的跨界生产,的的确确是“走捷径”的联合生产方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口罩厂家都能如此幸运的。一方面是,熔喷布产量缺口很大。即就是“卡在熔喷布环节”,没有足够的熔喷布供应市场,严重影响了口罩的生产进度;另一方面就是熔喷布的价格上涨太快,导致口罩的成本大增。按照媒体报道,熔喷布已经从去年年底,一吨1.8万,涨到如今,1吨8万元。何况,还有耳带、鼻梁等原材料,不但缺货,而且价格上涨厉害。
再加上,为了做好防疫防疫工作,政府对口罩的出厂价严格限制。比如说,这两个月来,媒体已经报道过,数十起以上的“哄抬物价”事件。这些哄抬物价的商品大多是口罩,都是商家提高销售价格,超过了“政府规定的经销差价”。处罚一般来说,都是经济罚款,数额甚至高达300万。
就如这家停产的厂家所说,因为原材料厂家被政府管控,熔喷布、耳带、鼻梁等缺货。不用说,政府管控的是价格,问题是当没有价格的激励作用,没有价格来配置资源,缺货就成了常态。反正,没有足够的利润刺激,冒着“疫情”的风险,特别是还有“哄抬物价”的行政管控,此时,对商家来说,“无法生产,暂停提货”,就成了极其明智的选择。
行政管控,价格限制,其结果就是普遍的商品短缺。这,我国已经通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验证了。后来,改革开放,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全社会商品极大丰富起来了。如今,虽然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行政强制手段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光管控终端售价,或者管控某种原材料,是根本不够的。因为,任何商品的生产都是产业链,都是由一系列供应链构成的。其中任何一段的“被管制”,都难以形成“流畅”的、在利润激励下的生产。没有了产业链的“流畅”,自然就只能是到处“卡阻”了。
艾媒咨询预测,口罩行业2020年产值将高达260亿元。遗憾的是,有很多厂家跨界,或者转产口罩的生产,可都遇到了原材料短缺的问题。目前看来,主要是熔喷布的问题。不过,产业链条拉长的话,短缺的或许更多。如此以来,“暂停生产”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分析了暂停生产的原因,要恢复自然就只能是放弃“管控”了。相信,市场经济下,价格自会及时充分的配置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