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赚钱的是哪个行业?毫无疑问是银行业。因为银行业具有稳定社会经济、支撑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职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多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短短几十年间,国内一些银行机构在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水平等重要指标上已经跑到了世界前列位置,领先于欧美一些百年老银行,工商银行等成为了国际化超大型金融机构。
虽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互联网企业挑战,国内银行业增长速度不如从前,但赚钱能力还是非常强大,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2017年资产总规模达到98万亿元,净利润总额达9794亿元。光是工商银行一家,全年营业收入达6757亿元,净利润达2860亿元,相当于日赚7.8亿元(中国移动的日赚3亿就显得不足挂齿了)。
从五大银行2017年的经营表现来看,国内大银行经营趋于稳健,整体业绩好于预期。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个数据就显得特别的突兀——2017年,这五大国有银行员工数量共减少了2.7万人,其中建设银行减少了9861人,工商银行减少了8701人,农业银行减少了9391人。虽然中国银行员工增加了2233人,但这是在其大量储备IT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背景下实现的。
为什么在经营业绩良好的情况下,这五大国有银行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裁员”的屠刀架上员工的脖子上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强烈的危机意识的刺激下,银行业试图甩掉包袱,轻车上路,实现自身的升级转型,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实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五大银行“裁掉”的员工的类型,就大概能看出这一点——这五大银行“裁掉”的员工主要分两类,一是前台柜员,如,农业银行的柜员人数减少了9189人;二是技术单一、转型困难的老员工。
虽然从道德的层面去看待五大银行的裁员,是有点不那么“人性”,但如果从商业社会规则的角度去看,这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今天,互联网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非常大,如支付宝的一个余额宝就吸走了原本属于银行的15000亿存款,而一个借呗就分流了银行上千亿的借贷业务,这可是传统银行最核心的两个业务了。但支付宝才多少员工?不到3000人!那五大行有多少员工?农业银行有51万员工,工商银行有46万员工,建设银行37万,中国银行31万,交通银行9.3万,五者合计共有175万员工。支付宝以区区3000员工就对170万员工的五大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如果这是一场战役,双方战士人数的比例是1:500啊。
当然,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影响不只有负面的冲击,也有正面的促进,如电子渠道的兴起可以让用户通过电脑、手机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银行可以大幅削减实体渠道(营业网点)的数量,从而节省大笔成本;而基于网络的营销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再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银行无需通过地推、摆摊、扫楼等传统撒网捕鱼的方式去开展销售,可以大幅减少客户经理的数量,这又是一大笔的成本节约。而在这些成本节约的背后,就是员工数量的减少,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去从事传统的生活活动了。人们每次说起人工智能对社会各行业的冲击,第一反应总是机器人取代工人成为工厂的主角,都认为制造业工人是受人工智能“伤害”最深的,其实不然,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那些坐在办公室里衣冠楚楚的白领们。
眼下,银行业扛不住了,试图通过“裁员、瘦身”去促进自身转型升级,以应对未来潜在的危机,谁知道下一个支付宝将颠覆哪一块核心业务呢?银行业扛不住了,那银行业类似的通信运营商行业还能扛多久呢?
今天,电信运营商跟银行业面临的局面几乎是一样的,传统业务被侵食,核心业务被当成管道,甚至运营商的局面更加岌岌可危,毕竟金融行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器,政府给予的关注和支持非常多,而运营商今天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通信设施的建设了,对国家而言,运营商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信息都只能跑在政府通过运营商管理的网络上,信息安全得到了保证,至于运营商本身发展的问题,政府其实并不怎么关心,不就每年一千多亿的利润嘛,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经济规模相比差太远了,所以,政府其实随时可以牺牲这一千多亿的利润去换取互联网经济的更大发展的。
所以,归根结底,运营商今天已经没有走在国家发展的主航道上了,所以才会有纷沓而至的“提速降费”“取消长途漫游”“取消流量漫游”“开放虚拟运营商”“携号转网”等行政命令。今天,运营商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己了。
其实不光在国内,在全世界范围内,电信运营商的日子近来都不怎么好过,如2016年美国电信运营商巨头Verizon由于通信业务收入大幅下降,狠心关闭了5个州的客服中心,裁员数千人。而AT&T则推进全员培训计划,而那些无法通过培训去适应新的岗位的员工只能自寻出路。
当前,国内通信行业整体上已经处于下行通道,只能依靠频繁推进网络升级去刺激技术红利的产生,去维持账面数字的好看,但这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直到今天,国内通信运营商依然没有传出大规模裁员的声音,虽然联通去年在推进混改中提出了瘦身健体计划,但大部分员工还是内部消化掉了,并没有出现群体性的裁员事件。在艰难的形势下,运营商依然在扛,但还能扛多久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前运营商员工中一大半是营业厅客服人员、10086外呼人员,一部分是各省市县市场营销人员,还有一部分是网络建设、维护人员。
今天,所有的业务、套餐都可以在网上营业厅和手机营业厅上办理,营业厅在客户服务和营销上的价值已经被电子渠道取代,那么多的前台客服人员、后台外呼人员将如何处置?
今天,运营商很多新业务的业务模式可能更多的需要走进家庭、走进企业,走进行色各异的个性化族群,而且业务模式也跟之前大不相同,更多的数字化场景,要求更快、更深入、更细微,我们的市场人员能实现这种转变吗?那么多的市场营销人员将何去何从?
今天,以NFV和SDN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转型的核心,目的是运营商要摆脱过去的CT软硬件捆绑的模式,进行软硬件分离,采用标准化低成本的硬件,以及通过开源模式联合开发的软件,实现成本十倍以上的降低,与此同时,网络的组网方式、建设方式、运营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彻底的颠覆。我们过去那些积年累月擅长爬基站、查线路的网络维护人员能适应这种变化吗?他们对这个企业的价值如何发挥?
今天运营商扛住了裁员的压力,但这并不代表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相反,问题正在日趋严峻,时代抛弃我们,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说的。今天依附运营商这个体系生存的员工超过120万,而在这120万员工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其实是无法适应运营商未来的发展模式的,今天,放在运营商面前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这些员工创造了运营商过去的辉煌,而也正是这些员工可能将拖累运营商明天的发展。这些员工是去?是留?我认为运营商需要提前去思考,并着手进行准备,因为在这个“每个人都想着去颠覆一个大家伙”的时代里,扛着沉重的包袱走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太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