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缺芯少魂”成为当下中国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域最热的词语,芯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成为最容易被掐脖子的环节,成为无数产业人心中难言的痛。
芯片行业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从芯片-操作系统-系统内生态的整体问题,这个整体面临着Winter(windows+inter),android+inter的联合壁垒,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配合、多家公司分工协同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人才,在局面中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层。恰巧在中兴事件发酵的这一周里,我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两个校园里采访了许多在读的大三、大四,即将读研深造的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聊过去选专业的困惑,聊本科学习的难度,聊未来的选择。
聊过之后,是深深的恐慌与忧虑。
在这两所工科顶尖的大学里,芯片行业对口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80%选择继续深造(这里面有20%是出国读研),仅20%学生选择就业但就业方向大多与本专业无关;在继续深造的群体里,转专业的比例超过3成,最后学成进入芯片相关领域工作的,估测仅剩1成不到。
当舆论在拼命反思芯片行业过去的路线,奋力疾呼时不我待的时候,却未曾有人发现,芯片研究的人才队伍已然真空化。
为什么会这样?过去的五年里,大批顶尖技术精英竟然展开了一场大逃离。
房价不休,鲁难未已
我们经常开玩笑,欧洲的文艺复兴、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信息产业基本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做的人推动起来的。无论是达芬奇伽利略瓦特、还是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他们共通的特点是,在无需为基本生活忧虑的条件下,无限沉浸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当中,毫无后顾之忧的反复试错,直至最终成功。
但反观目前国内的现状,恰巧相反。几乎每个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后,就立刻能在街边房产中介广告的数字上,感受到这个社会深深的恶意和压力。一线城市毕业生住房租金占薪资比例已经上升至接近六成,二手房价已经攀升到新的不可理喻的高度,连首付款都足够需要毕业生不吃不喝攒10年以上。
这不是消费升级,这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生活基本需求——居住。而且,更可怕的是这只是当前高生活成本的其中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再很少有孩子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但在这样的高压选择题下,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为了生活放弃继续深造,或者放弃进入艰苦的微电子行业的案例。社会形势改变了这些学生的心态,“赚钱”已经成为所有选择的决定性参考因素。
做芯片赚钱么?不赚
金融之伪盛,芯片之实殇
“所有的东西都比芯片更容易产生回报及高利润率,你进入芯片领域和进入其它如卖肥皂等领域有差不多的利润。”
——原IDG资本合伙人、火山石资本创始人章苏阳
中国的芯片技术有几个难点,首先是中国的芯片公司大部分是单一产品公司,单一产品公司从长远来看回报率会有问题。因为生命周期很短,回报率很快下降到平均水平。因为前期投入很大,研发人员、流片都是很高的成本,公司的估值和实际利润都不高;
其次,从中期来看,任何大的行业都有周期性,先出来的肯定是做硬件的公司,比如说PC时代出来的是英特尔、IBM、思科,人工智能领域英伟达先跑出来了,芯片的投入一旦形成平台,国内的芯片公司非常难熬,“中国制造”只能在产业链的低利润环节原地打转。
因此,国内的芯片相关公司并不赚钱,也就导致对于毕业生而言,薪资不具备吸引力。哪里更有吸引力呢?——金融
我采访的学生里,转专业的里大多数转向金融相关专业,最后工作换行业的也同理。我们汇总了一份金融相关工作的薪资情况,动辄50万毕业生起薪,百万计的基本年薪,让无数优秀的名校工科学生趋之若鹜。
于是,本该为我国芯片事业贡献力量的这些高精尖人才,为了获得能抵抗生活压力的孔方兄,全都去到金融行业里西装革履著作立说。这种人才层面的脱实向虚,是多么可叹的悲剧。
多一度听妈妈的话,少一度真实的热爱
大环境之下,不赚钱的芯片VS赚钱的金融,如果你为人父母,你会建议你的孩子怎么选?
如果回到上世纪50-70年代,在火车站在长途汽车站,多的是父母握着临行孩子的手鼓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画面。但是现如今,当年被鼓励的孩子已变为人父母,可能是当年吃了太多的苦,再鼓励建议自己孩子的时候,激情和热情已然被务实且现实思想代替,大多是“到风光的地方去,到稳定的地方去”。
于是当孩子们被要求“听妈妈的话没错”的时候,谁有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热爱的召唤?
没有热爱,如何产生创造性的成就?基本是不可能的。亦或者,中国的学生会在“迷茫与惆怅”中一步步跌入习得性无助陷阱,就此寥寥一生。
只留下残破的中国芯片业,在多方的唏嘘叹怨中,无用武之兵和后继之师。
悲怆之下,但愿尽一份绵薄之力,改变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两群人的认知。
文/一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