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户口本:变形时代的心灵成长记录

日期:2017年11月03日 09:16 来源:凯迪社区 作者:理钊

    文|理钊

    如果以传统的标准看,史杰鹏先生的《户口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2017年8月4刷)称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首先,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有的,只是主人翁成长的片段式的回忆;其次,除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之外,也没有一个鲜明而又突出的人物。里面着墨最多的,是“我”的父亲、母亲;第三,也是这部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高度的纪实性。作者在另外的一篇文章中说,因为出版了这部小说,文中涉及的,他的一些亲友对他很有些意见。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仍然构成了一个整体。构成其整体的骨架,是时间这一条轴线。所以,读过它,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我”在那个时代里的心灵成长过程。

    对于小说的写法,史杰鹏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说:“同样一个故事,有一千种写法,效果各不相同,找准一个最佳切入点,作品才能成功。”(史杰鹏《最近一些事》,载2017年9月26日公众号“梁惠王的云梦之泽”)这一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史先生对小说创作技术的看法,即最适合小说题材的写法,最能达到阅读效果的写作技巧,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所以,《户口本》是一部有自己的个性的小说,片段组合式的写法,是其表现之一。

    《户口本》的个性,还在于它使用了大量的南昌方言。作者说,这还是为了适合南昌之外的读者阅读,简化了方言的版本。可就是这样一个“方言简化本”,有些地方,也还是需要作者的自注,读者才能读得明白。有人告诉史杰鹏,她是一位在南昌落籍的外地人,现在正通过读《户口本》来学习南昌方言。但我觉得,南昌的方言绝非《户口本》中的这些。因为《户口本》中的人物,主要生活于南昌的两个地方,一是南昌城郊的金塔街,一是离城十几公里的城南乡下,也就是“我”父亲的家。而在南昌城外的其他乡下,一定还有另外的几种方言。“我”回到城乡下父亲那里,“一个大点的堂姐说:‘你不晓得,李家巷的话,才当真土。早晨困一下懒觉,屋里的爷娘就会揪到你的耳朵大叫:“妻(起)累(来)妻累妻累,居(猪)拖掉来的。”’”(六《城南旧事》)史先生为古文字学、训诂学及先秦两汉文献学家,对于中国方言的“十里不同音”,必定有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的。

    在普通话日渐强势,正以浸物无声的力量,呑噬着方言生存空间的时代里,很少有文学家敢于用自己的方言来创作作品。印象中,我的一位同乡、作家刘玉堂先生,曾用临沂北部的方言,写了一部小说《尴尬大全》,读来别有一番味道。我觉得,如果没有驾驭语言、建构语境、营造韵味能力的作家,是不大敢于冒这个险的。而史杰鹏的《户口本》,恰恰因为南昌方言的使用,加之作者十分的坦城与高度的纪实,才使得作品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极具真实的生活细节与生活环境,配以作者特有的语言构造,使整部作品始终有着忧郁、伤感、自尊、不屈而又自卑的语境气氛。我不知道,如果全部使用普通话来写,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效果。

    《户口本》的时代背景大约在1970至80年代。从历史这一角度看,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前期,为极度扭曲变形后的时期,而后一个时期,则又是人们在矫正变形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这个身份上居于城乡之间的人,从出生到成年—18岁—的经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经历,或者说这样一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是会塑造出一个有何样精神质地的人,确实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说这一时期的整个社会,是极度扭曲变形的时期,基于这样几个理由:一是在社会结构上,以户口为形式,整个社会被人为地分裂成鸿沟巨大的两个部分,即城镇户口人与农村户口人。这种分裂,是全面而又彻底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诸个方面。生存于两者之中的人,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分裂,落到人的具体生活中,直接导致了生活质量的分野,以及文明程度的落差。而这种差异带给人的心灵创伤,是直接与彻底的。城镇户口人的高等人观念,与农村户口人的低等人意识,从正常的精神层面来说,都是心灵创伤的一部分。由此而造成的这种社会变形与扭曲,还体现在两者之间的摆渡上。如果一个人被人定为城镇户口人中的“坏分子”,那他就会被摆渡到农村,剥夺城市人的等级,以及由此而附着的特权;而农村户口人,要想摆渡到彼岸,那就要努力地表现为浑身通红的“积极分子”。而居于渡口的摆渡者,则掌握着标准与捡选的权力,似乎是基督教中的上帝,掌握着谁可以入天堂,谁只能下地狱的权力一样。

    这种变形与扭曲,从《户口本》看,即使是在城市内,也还存着差异。譬如作品主人翁“我”诸枕石的户口,虽然也在城市,但却特别地标明“农村户”,这是因为他是城市郊区的菜农,虽然吃的也是农村人视为天堂待遇的“商品粮”,但不过是为真正的城镇户口人提供蔬菜的种菜者,城镇户口人所享受的分配的住房、孩子的入托、专门的学校等,菜农依然享受不到。可即便是这样,在“我”的家乡城南乡下,也已经是过着优裕的日子了。这种户口,虽然处在城乡二元制的夹缝中,可在真正的农村、农民面前,“我”仍有一种优越感。

    造成社会扭曲与变形的第二个方面,是单一的、无所不在的红色意识形态的笼罩,或者说是全面的履盖。当然,这种笼罩与履盖是无差别的,不分城市与乡村。如果要精细地测量这种笼罩下的浸透程度,应当说,城市要甚于乡村。因为意识形态毕竟是沾粘在文化生活之中,对人进行浸蚀的。而城市的文化生活,相比于乡村要丰富得多,自然,其受这种意识形态浸蚀的程度就会深一点。“我”在金塔街小说念书。学校蒋老师为迫使学生做作业,在班里宣布:“以后不交作业,全部死爷(爸爸)。”可“我”突然想开个玩笑,就说自己没做作业。代替老师收作业的小组长就让“我”站到墙角,等蒋老师发落。“我一看不妙”,忙掏出作业,说自己做了。可小组长不答应了,“她正色道:‘你刚才说没写,你这叫欺骗组织,耍弄组织。’我说:‘开个玩笑麻。你想,蒋老师都说了,不交作业死爷,我敢不写吗?’‘你的意思是蒋老师很恶毒?’”(十四《金顺小学》)一个小学生便有这样浓烈的政治观念,这样上纲上线的思维判断,便可知道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的精神创伤多么地普遍。

    扭曲与变形的另一个体现,是单调单色的文化生活。《户口本》中的文化生活主要有三个方面:读小人书、看电影和听大人讲故事。在那个时代,前两者里的作品是政治管制的组成部分,所以,战争故事、革命英雄是不变的主题。而大人们讲的故事,因“我”生活中的大人,大多没有很高的文化,而整个生存环境,则又处于社会的底层,所以,除了政治说教之外,还有流传于民间的,尚未革除净尽的鬼怪故事之外,还有黄色猥亵玩笑等。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那样的一个具体环境中,“我”慢慢地成长着。这种成长——“我经常一个人独处着”,如果按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状况来说,几近于自然状态的成长,如一株乏人照料的小草,尤其是在心灵的成长方面,只能自己喂养着自己。到“我”考上大学,准备离开乡村,真正地捧上城镇户口,应当说“我”已是一个心智成熟的青年了。

    从“我”在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色谱看,其精神面貌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孤独、冷静、敏感的颜色,有着自尊、善良、同情的色彩,又有着自卑、孤傲、理性的色调。作者在第三十八节《金瓶梅》中写道:“有一天半夜,我感觉有点不舒服,……已是晨光熹微,我望着窗外,……不远处一个工地脚手架静静地屹立,上面挂着几盏灯,正红艳艳亮着。却万籁无声,仿佛刚刚发生了核灾难,被人猝然遗弃。我站在窗前,凝神观看,突然百感交集,眼泪扑簌簌掉下,不知为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扭曲变形的时代里,却成长出了如此丰满的心灵。何以如此?这是我在读《户口本》思考的一个问题。从作品中,我感觉到,“我”在那样的时代里,之所以能够自我喂养出了如此丰满的心灵世界,得益于两个方面的精神滋养:一是原始的善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卢梭也说,一旦扪心自问,人人都能体会自己的善性,因为没有人不想求善。“我”在成长之中,对自己所观察的一切,时常以生命的体验去感受他们。作者写道,“我”曾看过杀牛场面:“牛牵过来,一壮汉光着膀子,双手握定铁锤,挥起朝牛头砸去。牛趔趄了一下,后退几步,又重新站定,眼泪汪汪地看着观众,仿佛充满委屈。……终于站不住,庞大的身躯重重摔倒,全身颤栗,瞳孔逐渐放大,含恨看着这个残酷的世间,陷入昏迷。牛的脾气真好,要是猪,早就哀啼婉转了。”(二十六《国庆节》)假期里,为了挣一笔钱去买期待已久的《红楼梦》,“我”便去金塔街村办的厂子里做临时工,“最可怕的是夜班,头顶上电扇不停旋转,它们不会换班,除非碰上停电。而停电,几乎是没有的事。我曾经为它们担忧,想想它们,究竟比我更苦。”(三十六《红楼梦》)可以说,在《户口本》的每一片段里,都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我想,这样的内心活动,正是“我”存善、保善、养善的过程。

    在“我”的世界里,这种持续不断的善念,悄悄地成为了“我”内心世界里的自然法则。而正是这种法则,在不知不觉地修正着“我”心灵成长的轨迹,成为“我”的精神之树的根。

    “我”的另一个精神资源,则来自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自我喂养的过程中,“我”爱上了中国诗词,在到处找书读的过程中,凡是找到的诗词,都读过背过了。到“我”读高中,“我那时肚子里已经藏有上千首诗词,也觉得美得不行,但都是麻木地背诵。”(四十一《画画》)这些诗词,对“我”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我”是不觉的,但影响却是巨大的。它深深在培育了“我”的美感,并在不自觉中,使这种对于美的感知与感受,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我”与女友一起郊游,“突然路边一大片黄白的小花吸引了我们,它们点缀在藤蔓般的绿叶丛中,颤巍巍地摇着脑袋,憨态可掬。……脑子里顿时飘出周邦彥的词《六丑》,……我低声背诵一霎之间,仿佛自己独自伫立于蔷薇环绕的山谷,浑不知今夕是何年,一缕自怜之意,油然而生。虽明知无聊,却也无法自抑。”(四十二《春游》)

    当然,《户口本》是一部信息含量很大的书,因为种种原因,作为使那个时代扭曲变形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产生的扭动社会的力量,作者都只能以暗码的方式,镶嵌在了文本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把一些巨大的东西,拆解为各样的碎片,要么留一点线索,要么变换为一种隐喻,或深或浅地埋在了文字之中。所以,在读这部书时,只有经历过了的人,才会明白那些暗码的意义。而对于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则需要细心地“索隐”。之所以如此,也表明,作者发表这一作品的时代,与书中所写的时代,仍有相似之处。而这,也许就是我在读《户口本》时,留心看一看“我”,是如何在那一个时代之下,保养与保存下来一个丰满的“自我”的原因。因为,我们也许正面临着一个如何保持“心中要有光”的时代。

    2017年11月2日

原标题:《户口本》:变形时代的心灵成长记录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51004c90.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户口本 
评论: 户口本:变形时代的心灵成长记录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02) 热点(2624) 新闻(13148) 国际(5227) 娱乐(4528)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02) 音乐(2082) 民生(3706) 行业(286) 财经(1634) 股票(364)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1)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5) 医学(357)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0)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0) 社会(9842) 观点(1020) 房产(1108) 汽车(28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7) 展会(4) 数码(209) 足球(222) 体育(1069) 教育(1378) 高校(1648) 法制(2195) 军事(550) 游戏(258) 小说(663) 美女(19250)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