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近日,有人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发文,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引发大量关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就在上述“网文”被刷屏的次日,9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也在其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文章《在江苏就业——众多江苏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予以间接回应。
江苏省教育厅在文中披露,2017年,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为4.7万人,占江苏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75%,而2017年南京的高校生源数为1.2万人,实际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是生源数的近四倍”,人才呈现“净流入”状态。
长久以来,南京以科教重镇而著称,拥有高等院校53所,“两院”院士81人,万人大学生数量、万人研究生数量在全国的同类城市均列前列。
财经评论员杨国英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东方IC 资料
南京留不住人才?
近日,一篇《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文章,在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该文作者、财经评论员杨国英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
“这几年,我所接触的优秀应届毕业生,除非是江苏本地人,大都选择离开南京。”财经评论员杨国英在文中称,南京高校数量以及其“985”和“211”高校数量均排名全国第三,仅次北京和上海。杨国英认为,南京“对不起所拥有的高校!”
杨国英在财经评论员身份之外,兼任江苏苏商研究院宏观经济顾问。据其自述,他是江苏人,长居南京十余年。照他观察,身为六朝古都、经济大省的省会,南京之所以会留不住优秀年轻人,是因没有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新经济。不过,他也对澎湃新闻称,“爱南京才会写这样的文章”。
“南京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这个观点时有流传。”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教人才研究中心负责人周小虎教授对澎湃新闻说,他提供的视角是创业。周小虎曾经与团队做过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南京新创企业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少于杭州、深圳及江苏的苏锡常。“创业是一个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活力。”
此外,南京缺少更多标杆性的、大型的、成功的创业公司的引导,“南京有创业公司,但标杆性的企业不足。”周小虎说,标杆企业可以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2017年,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为4.7万人,占江苏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75%。东方IC 资料
“这是一种误读”
杨国英的观点引起不少人反对。有人认为,离开南京的优秀毕业生大多去了北上广深、或回老家。而南京是二线城市,不能与一线城市相比。
“把南京改成武汉、西安、合肥、成都,都可以问同样一个问题。与一线城市争夺人才,这是所有二线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并非南京一个城市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网友说。
与此同时,也并非所有优秀年轻人都喜欢去一线城市,“工作仅仅是一方面,学生还要考虑北上广的生活成本。”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辅导员赵璐璐告诉澎湃新闻。
江苏省教育厅9月22日发布的微信文章《在江苏就业》显示,2017年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8所南京高校留宁就业毕业生总数,占8所高校总体就业毕业生人数的33.27%。
相比之下,这8所高校的毕业生去到浙江、上海、广东的比例分别为5.92%、10.67%、4.25%。
“33.27%,这个比例很不错了,毕竟全国有那么多城市。”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人才研究中心负责人戚湧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他认为,说“南京留不住人才”是一种误读。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高校院所、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传统产业实力雄厚,也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新兴产业,也也有苏宁、途牛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对许多优秀年轻人仍具吸引力。
“不能以偏概全,人才标准也是多元的。对城市也要发展要综合看待,不能用单项指标,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戚湧认为。
江苏省教育厅也用数据来说话:2017年,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为4.7万人,占江苏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75%,而2017年南京的高校生源数为1.2万人。这显示,实际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是生源数的近四倍”,南京的人才呈现“净流入”状态。
该省教育厅还表示,南京对更多高层次人才也保持了强劲的吸引力。2015-2017年以来,省内高校毕业研究生有近3成留在南京就业(分别为1.0万人、0.9万人、1.0万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占比上,都远远超出那些前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研究生。
“南京留不住人才”等言论的出现,“可能与大家期望有关”。“觉得南京是长三角中心城市、科教重镇,2016年在城市规模等级上还被定位为‘特大城市’,所以普通民众觉得南京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孔捷对澎湃新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