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效果更好,更能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常常在农科院小树林里散步,有一天偶然发现几棵“大”核桃树是直的,但它们南面很近处一棵“年轻”的核桃树居然长歪了,歪向南面。笔者对此产生了兴趣,想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后来发现林工曾试图北用绳子拉、南用木头架子顶,以便让这棵“后生”的核桃树长得直一点,但怎么努力,这棵小核桃树还是歪向南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仔细观察和琢磨才明白,那是“年轻”的核桃树要努力避开“大”核桃树的树荫,竭力在追逐阳光。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植物的趋光生长是大自然赐予的生存本能。
由此联想起南北朝的贾思勰,当读到荀子的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句话时,他想,茎弱纤细的蓬生长在麻中,能够长得很直,如果细弱的槐树苗种植在麻田里会是什么样的?他通过实验发现,槐树苗在麻田里初时细弱,但三年过后,这些槐树竟然长得高大挺拔。为什么?原来麻田里的槐树苗因为被麻遮住了阳光,便拼命往上生长以求得阳光沐浴。
这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如果大学生是校园里的年轻核桃树,阳光是什么?兴趣就是阳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效果更好,更能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意味着愿意努力,愿意思考,盼望着能做出成绩、获得结果。有了兴趣,可能就有了内在动力。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一般人只有为自己做事时才更有兴趣,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学习是你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别人要你做的事情,你不做别人不会惩罚你,将来你自己会惩罚你;水平是学出来、练出来而不是等出来的。
——强调发挥优势。发挥优势是教书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方面。如何发现学生的优势?
天赋。这是父母的恩赐,指的是天生会做一件事,不费力,而且比其他人做的好。因此,要鼓励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选择专业。要承认天赋的差别,一个人在自己有天赋的领域,学习就有兴趣。所以,要尊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眼前的功利强加给学生。试想,一般人要想成为刘欢,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刘欢那样的天赋。
一学就会。比别人学得快,可以产生兴趣。做事情,高同伴一筹,或行云流水,或者非常渴望做这件事,或者从这件事能得到满足,总之,一个人做一件事能有持续、近乎完美的表现,他就会有兴趣。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学习目标应该分解,而且目标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制定,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太容易没有挑战性;太难,常会导致达不到目标后的挫败感,降低兴趣。所以要在教书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所选的、所学的,学自己愿意和擅长学的,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生活、工作存在的问题,享受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以后产生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赞美学生。倡导“赞美表扬”式教育,以鼓励为主,多赞美学生,赞美学生的进步,赞美学生的表现,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盯着优点和进步而不是总是想着纠正他们的不足,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因为几乎人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当然,赞美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赏识。而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赞美的关键是态度要真诚,目的要善良,是由衷的而不是功利的、轻率的、不符合学生真实表现的。赞美需要真诚,是发现学生确实存在的真正优点,而后赞美之。真诚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它建立对学生充满关切和爱护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给学生以爱。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年轻”的核桃树得不到阳光,肯定无法健康成长,为什么林工不允许它歪着头追求阳光,以便健康茁壮,甚至绳子拉棍子顶,强迫它变直?在林工眼里,核桃树是为了装点,外表的整齐、挺直远胜过健康成长,他们忽视了核桃树自身的需求。
联想到大学的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学的内容不要再附属于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这在目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老师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为了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老师常常要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些专门的领域,现在是专业越发变窄而问题日益变宽,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而不能按照教师的研究兴趣来组织教学,教学的内容也不要再因人设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