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许昌禹州的一位7岁女童,眼睛里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小纸片,一个多月的时间,小纸片冒出有“几十片”。据悉,纸片是三个小男生强塞进她眼睛里的(两名小男生按住,一名男生塞纸片)。坦白讲,虽然没有“目击画面”,但是,简单脑补,也能感受到恶意的惨烈。
并且,对于七八岁的孩子,竟然如此恶毒,让人有些不解。事实上,我们很清楚,别说是纸片塞进眼睛里,就算眼睛里有灰尘,也会让人很难受。由此也可以想象,整个塞纸片的过程,不亚于用酷刑的场面。虽然,纸片可以取出来,眼睛可以通过治疗恢复正常。
但是,对于一个7岁的女童,遭遇如此惨烈的伤害,想必内心是短期内无法平静的。就如报道中,女童母亲的失落和无奈,就好像除却“认栽”,就无法得到公正和抚慰。并且,当媒体询问校方的时候,校长还直言“七八岁小孩没啥恶意,就是玩儿”。
当然,校长的回应肯定有裹挟性的语境存在。但是,对于塞纸片的行为来讲,如果就因为“年纪小”,就能推出“无恶意”,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有恶意呢?说到底,“年纪小”这种烂借口,是该有所审度,要不然,这不仅不会帮助犯错的孩子成长,还会让犯错的孩子,走向更惨烈的不归路。
如果说“天真无邪”是孩子们的“天性”,那么有关“恶毒的行为”,很可能也是“天性”。说到底,“年纪小”是一种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低估话术”和“无理袒护”,而回到,那些恶毒孩童的世界,我们却能发现,他(她)们的恶毒,并不会因大社会的慈悲有所收敛。
而是,一定程度上,他(她)们深知“年纪小”是“护身符”和“脱罪符”。由此,更加显得肆无忌惮。就拿“大连13岁行凶男孩”来讲,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大人”。然而,在法理的框架内,他却被保护起来,着实值得深思和玩味儿。
不要低估“年纪小”,因为,在慈悲的一瞬间,很可能就会埋下“恶毒的种子”。无论是“校园霸凌”,还是“少年杀人”,除却归结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小坏蛋”在犯错后,该如何惩治的问题。因为,这关乎“当下的正义”,也关乎“未来的正义”。
因为,从“大连13岁行凶男孩”的行为来看,如果只以年龄来决定是否惩治罪行,貌似“年龄小”就是“护身符”和“脱罪符”。可是,对于现实来讲,我们分明知道,“小坏蛋”的行为并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的时候,那么不严惩,就意味着放虎归山,留下祸患。
甚至,我们要知道,如果法理倾向于保护“小坏蛋”,而不是保护“受害者”的时候,这除却会“二次”伤害“受害者”,也会让周遭的人们感到更大的不安。因为,在面对“坏蛋”的时候,审视的尺度已经不是“坏蛋”,而是限定词“小”,这种较为片面的尺度,着实应该考虑调整。要不然,谁又能确定,“小坏蛋”不会成为“大坏蛋”呢?
并且,保护孩子,如果只能依靠不离身的看护,那么孩子肯定会受到伤害(因为任何父母都做不到全天候看护)。所以,对于保护孩子来讲,除却要告诉孩子,“逃跑和回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小坏蛋们”进行严惩,因为,慈悲总是妥协的,只要硬杀才能斩草除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人的坏,早已渗进骨髓。想依靠救赎和打捞,结局只能是伤及无辜。所以,别再试图救赎他(她)们。因为,眼下最关键的是保护无辜者不受伤害,安慰无辜者受伤的心灵。“年纪小”只是生理标志,而恶毒从来就没有边际。
所以,要慎重看待“年纪小”,更要“谨慎”强调“年纪小”。就拿“7岁女童眼睛被男同学塞纸片”的事情儿,最好的处置方案,就是让三个男孩站出来,就算不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也要让他们彼此互相塞一下纸片,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同理心,什么是痛苦。
由此,面对“霸凌”,要零容忍,面对“侵犯”,要无限还击。只有如此,“霸凌者”才不敢伸手,“侵犯者”才不敢嚣张。因为,无论是从整体利益考量,还是从个体利益考量,“小坏蛋”的存在,都是不确定性因素。甚至,从各种少年犯的成长历程来看,大多数都是“从小就坏”。
因为,对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来讲,确实是存在的。甚至,从一些数据上来看,大概率就是这样的。于此,对于塞纸片的3个男孩,各自的家长就要引起注意,要不然,很可能闯下更多的祸端。因为,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别人眼睛里塞纸片。
就意味着,长大成年后,很可能会给别人身上插刀子。所以,就算七岁女童的家长不追究,自己也要回家收拾一顿,要不然,“小坏蛋们”就以为“犯错零成本”,“欺负人零成本”。最终,会一条道走向死于非命的不归路。有的甚至,还会“弑母弑父”。
而对于“小坏蛋”的父母,到底是无辜的,还是应该负责任,这应该给出明确的答案。一般来讲,人们习惯以“子不教,父之过”来追责父母的责任。但是,对于一些孩子来讲,父母也是没办法。甚至,在面对“弑母弑父”的孩子来讲,除却法理能严惩,貌似无法无天。
所以说,孩子还是“从小管”,因为“长大后”,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后,就算父母也无法再参与其成长。所以,“小坏蛋”的恶毒,作为“父母的原罪”肯定逃不脱。所以,对于7岁女童的伤害,三个孩子的父母,最好站出来道歉,并且给予经济补偿。要不然,就是“一窝坏”。
因为,对于孩子的错误,作为父母如果都极其无视,那么就可以想到,“孩子的坏”并非偶然。并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坏会持续放大,直至在更大的错误中,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对于校长那句:“七八岁小孩没啥恶意,就是玩儿”,却是恶毒中战斗机,虽然看起来,“很正确”,但是早已潜藏危机。
原标题:“年纪小,无恶意”,为何这是烂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