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未来3-5年 无数家庭将在债务寒冬中度日

日期:2018年01月22日 14:39 来源:凯迪社区 作者:佚名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习惯按照当前的形势,来无限推导未来,对未来过于乐观。比如当前的各种房贷、信用贷、消费贷和裸贷等,其实都是贪婪和过度自信。结果一不小心,以储蓄见长的大国居民,不仅掏空了储蓄,而且背负一辈子都还不完的贷款,将自己套牢在无限的还本付息游戏中,成为金融贷款机构的终身奴隶。

    近日,官方媒体就中国居民的债务问题发出了警告:《中国家庭债务率已接近美国水平 要高度警惕风险》。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在网络上引发了中国家庭债务问题的大讨论。

    死亡杠杆  恐怖的家庭债务!

    就冷眼看,在投资和出口乏力的情况下,依靠居民债务的增加,给居民转移杠杆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这几年的主要经济推动力。不管是房贷债务还是信用贷等债务,与老一辈相比,现在的人特别不怕贷款:除了贷款买房买车之外,贷款买手机,贷款旅游,信用卡消费,甚至有时网购几百元的商品,也愿意用支付宝花呗,或者京东白条。

    便利的借款渠道,为中国人的借款超前消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信贷的爆发式增长,也进一步刺激了民众的物欲和贪婪,将自己一步步套进债务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居民的负债到底有多高,有多危险,让我们来看两个指标:

    1、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48.6%,这意味着,除了政府和企业负债,老百姓的负债已经达到了GDP的一半。目前中国GDP突破80万亿大关,意味着有40万亿老百姓的负债,13亿人人均负债3万元。

    2、债务收入比。如果说居民杠杆率还比较宏观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债务收入比。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以家庭债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式计算,当前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率已接近美国家庭部门的债务率水平。而且,中国家庭部门的债务分布明显失衡,房贷占比太大,个别家庭的债务风险已经处于较为危险的水平。

    房子是居民负债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收入分配主要倾向居民部门,但我们则倾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导致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低,债务高。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其中主要是房贷债务,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可支配收入的9成,收被套牢在房贷上,还有剩下的10%,才是用于全家衣食用行、医疗、保险、教育、养老等各项开始的费用,这是一个非常恐怖、危险的数据。

    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居民部门从父母、亲戚、朋友处获得的隐性负债,每个人基本上搭上了棺材本去炒房,这不仅意味着已经没有加杠杆的空间,更意味着杠杆断裂后,未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债务的陷阱

    这几年,去杠杆这个词成为财经界的新宠,各种监管机构、媒体都在强调去杠杆,控制金融风险,那么去杠杆的主体到底是谁呢?

    就像供给侧改革采用的限产保价是去的央企国企的杠杆,而通过鼓励居民房产信贷则是去的地产开发商的杠杆,国企央企的库存出清了,利润增长了,欠商业银行的债务也能及时还上,最终去掉的是银行的债务。所以说,去杠杆的最大受益者是央企国企、开发商和商业银行,他们才是去杠杆的最大赢家。

    有赢家当然有输家,去杠杆的输家当然就是那些疯狂借贷买房的接盘侠——居民了。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债务不会凭空消失,杠杆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转移。国家通过“去库存”“去杠杆”等大棋,最终成功让本来债务缠身的国企、央企、地产商和商业银行出清了债务,降低了风险,而新的杠杆统统转移成目前超过美国次贷危机的居民家庭负债。

    2015年居民贷款3万亿,2016年随着楼市启动,居民贷款6.5万亿,随着年底调控,大家本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金融体系善于创造奇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投机上充分显示出来。

    2017年前8个月,居民房贷基本上停止了增长,但是居民短期贷款飙升至1.28万亿,同比激增8000多亿,而这应该是地产市场闯过重重限制,依旧繁荣的根本原因,居民还在疯狂加杠杆,看病、教育、养老的棺材本全部投入都在所不惜,用消费贷“零首付”买房面不改色……
   

    以上表格来自老蛮评说

    有一组数据可以清晰的显示,居民贷款如今占到总贷款已经超过了31%,2015年则只有27%,而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倒是从70%以上,降到了65%,中国的贷款结构就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杠杆,和居民不断加杠杆的过程。

    之前是老百姓还有钱,现在的问题是,居民的杠杆也已经接近极限,老百姓已经将棺材本拿出来了,杠杆已经到了极限,没有更多的空间。一旦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中,价格必然会下降,抵押贷款这套循环系统必然崩溃。

    监管层清楚,企业可以通过破产的方法出清债务,企业对商业银行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就是所有者隔离债务牵连的防火墙;而相反,居民对商业银行的负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无法通过破产来出清债务,只要你人不死,就得还债。就算是人死了,也得继续还债。

    今天看到武汉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新闻:31岁男子负债40万,在高强度的压力工作去世后,年迈的父母替他还债,每月要还9000多……至于中间是怎么实现债务转移,是否有担保不得而知。以后的还债趋势是,父债子偿,人死债不清。当前负债买房的,基本都成为接盘侠。

    全民债务扩张  破灭是唯一归宿!

    凡是全民债务过度扩张的国家,最后必然以债务破裂的形式爆发经济危机。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巨大,辽宁、内蒙和天津通过承认GDP统计造假,来乞讨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最终目的也是缓解自身的财政赤字,这是地方债务过度膨胀的结果。未来被逼自爆家丑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上峰不兜底的地方债成为第一颗地雷。

    企业负债和居民负债同样都是天位数字,远超实际的还款能力,都处于资不抵债的水平,未来的企业债券推迟兑付会越来越多,房贷断供案例会越来越多,分别是未来债务的第二颗和第三颗雷。

    不信你自己仔细算算,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以及你自己,手上的房子车子只当作消费品不考虑卖掉变现的话,你有多少可以变现的良性资产(最好变现的是存款和股票),然后你又有多少必须偿还的刚性债务?如果固定资产考虑变现,不大幅折价基本已经无法脱手了吧?

    而这三颗雷,最终必然会在美联储加息缩表形成的全球性货币紧缩中被引爆,从而最终实现债务出清。不是夸大美国加息的作用和阴谋,而是债务经济的死结就是利息上升导致债务偿还成本迅速增大,结果大多数债务无力偿还,直到大多数破产债务破灭结束。

    历史经验:

    1、1985-1990日本经济危机 美国1988-1989加息11次;

    2、1995-1997亚洲经济危机 美国1994-1995加息7次;

    3、2006-2008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2004-2006加息17次;

    4、                      美国2015-2019加息10次以上。

    哪些家庭将进入债务寒冬?

    没有风险意识,盲目乐观,过度债务透支和超前消费,盲目扩大投资的人群首当其冲。

    总的来说,负债相对可靠收入较多,银行存款几乎没有余粮,工作不稳定很容易因为经济危机导致收入大减的群体最先入冬。比如自认为岁月静好,但是已经遭遇到行业危机的人,比如外企和民营企业;比如一两年没有收入,就无法从容生活的人群。

    15年6月份的股灾,虽然剧烈但其实影响并不广泛,那是对富裕百姓的余钱下手,而接下来的危机就惨烈了,是对所有的贫民的生计下手。

    特构造以下几种人物类型,举例来说明哪些人群更经受不起经济危机,不全的话大家可以自行补充。

    A型,投资型:盲目负债扩大经营的小地产商、小建筑老板们,高息民间借贷偿还压力,破产跑路。

    B型,出口型:靠民间借贷苦苦支撑无盈利能力的出口加工厂老板们,破产倒闭。

    C型,消费型:耗尽打工10几年的积蓄来转型创业的小老板们,全部积蓄甚至借贷来投资租借装修的门面做小生意的,遭遇房租成本人工成本消费不振的三重打击,坚持不下去几个月就关门倒闭。

    ABC型属于经济链的前端,可能大部分已经处于危机中。

    X型,高学历外企打工型:盲目透支结婚购房的一二线大城市的非稳定技术性管理性岗位的大学生白领们,遭遇外企撤离,公司绩效不佳,降薪或失业。

    Y型,低学历私企打工型:盲目透支县城购房购车的农村建筑工,遭遇建筑业低迷,失业。

    Z型,国企打工型:盲目透支贷款去购买力所不能及的房子车子的煤炭钢铁基建水利电力等国企员工,遭遇行业低迷,福利下降工资拖欠或下岗。

    XYZ型属于经济链末端,即将处于危机中。

    即ABC型苦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是从经济链条的前端传导到末端的时候。

    春天已经来了,冬天还会远吗?那些手持极限杠杆,希望借此撬动钢筋水泥的人们,最终结果是被水泥盒子埋葬。

原标题:冷眼:未来3-5年 无数家庭将在债务寒冬中度日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top/GuanDian/2018-01/53160.html,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xiaoxiao |
标签: 债务寒冬 
评论: 未来3-5年 无数家庭将在债务寒冬中度日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2550) 热点(2000) 新闻(2818) 国际(1593) 娱乐(2422) 视频(131) 综艺(1808) 影视(3155) 音乐(2066) 民生(971) 行业(58) 财经(315) 股票(139) 时装(9) 商机(19) 女性(393) 男士(75) 美容(42) 时尚(27)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4) 健康(237) 养生(99) 医学(76) 母婴(110) 亲子(56) 旅游(120) 购物(10) 美食(55) 创业(79) 社会(4271) 观点(563) 房产(96) 汽车(7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47) 科技(218) 展会(4) 数码(96) 足球(185) 体育(257) 教育(510) 高校(629) 法制(947) 军事(284) 游戏(174) 美女(5518) 欧美(26) 运营(18) 网络(221) 读书(284) 励志(169) 灵异(52) 奇闻(155) 趣闻(147) 历史(127) 人物(83) 星相(383) 艺术(44) 两性(74) 情感(148) 文学(288) 武林(217) 道教(57) 佛教(141) 广州(97)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