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史杰鹏没有见过面,最早是报纸编版时用了他一篇博客的稿子,网上留言说稿费事宜,他的答复热忱有礼。然后就是微博起来了,我们在微博上时常互动。在我看来,他在新浪微博向来心直口快,有狂士风范,但怎么看也是学者就社会问题发牢骚而已,北师大校方连这都容忍不下,让人齿冷。
今天既然物伤其类,就谈谈史杰鹏的学问和文章吧,顺便推荐他的一本书。
史兄的学问是很不错的,看履历就知道了“199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导师李家浩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北师大国学所工作。2001年考入北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训诂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导师王宁教授,200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训诂学以及先秦两汉文献学。”
前些年,史兄在微博批评李零学问差,不明就里的人慑于李零的名气对史兄兴师问罪,比如,有个“张明扬在上海书评”的,说什么“不懂文字学,只知道李零学问好”之类的话,被史兄当场怼回:“你这SB既然不懂古文字学,怎么就敢断言李零那么强,道听途说吧。”看得我想笑。
我当时的回复是——胡文辉《学林点将录》说:“裘(锡圭)氏不好交际,惟与朱德熙交往最密切……而李家浩问学于朱、裘,学风亦相类似。三人皆当代朴学之典型,曾合作整理望山楚简,裘、李又一同整理曾侯乙墓器铭及竹简,堪称学林的梦幻组合。”看来,梁惠王说他老师水平比李零高,也并非狂言啊。
至于史兄本人的学问,有一篇《“二千石”之“石”究竟怎么读》,流传很广,有兴趣的自可搜来读读。网上不少半桶水装逼,喜欢纠正别人“不是二千石(shi),而是二千石(dan)。”这时我就会把古文字学家史杰鹏此文的地址砸过去。此外,还跟他请教过几次《说文解字》的问题。
史兄的文章嘛,分为历史小说和杂文随笔。我对历史小说不感兴趣,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我一本都没看过。但我知道他写得不错,因为吴宇森的电影大片《赤壁》就是以他的小说为剧本拍的,就是梁朝伟和林志玲床戏那部电影。还有一次他在微博写道“地平线先是露出一个小点,然后小点变成一根铁管,铁管慢慢变长变大,日,原来是坦克”。笔法挺别致的。
史兄的杂文随笔我倒是认真读过一本,就是《旧时天气旧时衣》。其中写章太炎那篇甚有见地,他说:“班固虽没有司马迁的学养,但他的《汉书》为文雍容、不徐不疾,没有《史记》缠复围绕的毛病,太炎文字就属班固一路。”写鲁迅那篇也不错,他说鲁迅“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对每一个汉字精心体验,排列体操,让它各司其职,绝不允许一个冗员残兵”此说也与徐梵澄“体出于治学”说暗合。我当时还发微博夸他:“这厮看不起李零,可文字却跟李零一样干净利落,治学对文风的影响又添一佐证。 ”
而“太炎文字就属班固一路”的观点,更是启发了我。因为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嘛,而且文风不是司马迁那样缠复围绕,也是近班固的汉书传统。所以,我先是找了些章太炎治《汉书》的资料,然后又看了一些对《汉书》文学风格的研究,写成了《鲁迅风的传统渊源》一文,收入我的第一本书《快刀文章可下酒》,而且是打头的一篇,可见我对此文的重视。
《快刀》一书被九州出版社的编辑李黎明兄纳入了“大观文丛”。史兄的《活在古代不容易》也在其列,这算是我们的又一书缘吧。
现在《快刀》出增订版了,对于《鲁迅风的传统渊源》一文,我是作了修订的,修订部分正是“鲁迅与汉书笔法”部分,可见,这问题值得继续深论下去。古话说:“独学而无友”,史兄启发了我,这里特附录相关部分,以志纪念吧。
最后说一句:史杰鹏兄,活在当下比活在古代更不容易!
原标题:史杰鹏兄,活在当下比活在古代更不容易